今天,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展示国际博物馆日北京主会场活动推出的“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记者 武亦彬 摄
今天(18日)上午,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北京主会场活动举行,《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蓝皮书指出,北京地区“博物馆之城”建设初见成效,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指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北京博物馆建设。
市文物局从2021年起组织北京博物馆学会等启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从优化博物馆布局入手,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人口腾退,支持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等有条件的区探索利用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空置厂房等闲置空间建设专题博物馆或有小型展示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尝试引入社会力量;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为中心,加速推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博物馆等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现代化博物馆建设;启动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改扩建及展览提升工程。
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本市制定并发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吸引社会资源快速向博物馆建设相关领域集中。2021至2022年,北京地区新备案登记的博物馆共18座,是博物馆实行行业管理备案制度以来建设数量增长最快的阶段。其中,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3家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建成开放,对“博物馆之城”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社会力量开始向文化倾斜,各区及在京行业企业、个人兴办的博物馆呈现门类多样、题材丰富的特点:各区加快区属博物馆建设速度,石景山区博物馆和顺义区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反映行业特点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博物馆,展示京味文化特色的北京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北京金漆镶嵌博物馆,记录和展示改革开放历史的海淀区中关村村史馆,以及收藏门类多样的民办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
此外,市文物局还联合北京博物馆学会对北京地区潜在博物馆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本市有开放空间、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条例》备案条件的各类场所共561家,在16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均有分布。该局研究制定了《“类博物馆”开放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选取13家单位作为试点,开展类博物馆孵化培育工作,由专业人员指导类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改善提升。经过前期指导、培育和专家组验收,已有6家类博物馆在今年挂牌开放。(记者 李祺瑶)
(原标题:北京迎来博物馆建设数量快速增长阶段 吸引社会力量兴建“博物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