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庙瞻岱门前摆放的传统工艺品“兔儿爷山”。新华社记者 张泽钰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题:漫步京城,体验古老文化“焕新”魅力
新华社记者贺小童、张泽钰
“我也有兔儿爷啦!”六岁女孩萌萌开心地走出北京东岳庙的大门,手里拿着颜料半干的石膏兔儿爷模型——她用稚嫩的笔触为兔儿爷添了一件五颜六色的“新衣裳”。
“我还是第一次带她来民俗博物馆参加节日活动。”萌萌的母亲、北京市民周女士看着兴奋不已的女儿,露出会心的笑容。她说,在动手体验中了解中秋民俗文化,“这样的机会难得,作为亲子活动也很好玩”。
画兔儿爷、做月饼、猜灯谜……今年中秋,位于朝阳门外的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举办“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游客现场制作月饼,品尝桂花酒,体验古老祭月仪式,赴一场传统文化之约。
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内,小朋友正绘制兔儿爷模型。新华社记者 张泽钰 摄
东岳庙瞻岱门“兔儿爷山”上,端坐着一个个身披鲜艳彩绘的泥塑兔儿爷,仿佛在欢迎前来体验民俗活动的游客。它们有的身披金甲手捧元宝,有的跨骑金虎威风凛凛,在朱门碧瓦的映衬下很是活泼喜庆。
兔儿爷,源于嫦娥奔月神话中捣药的玉兔。中秋供兔儿爷,是北京人的传统习俗。
“修缮前,我们几乎每年都来东岳庙摆‘兔儿爷山’。”泥彩塑制作技艺传承人胡鹏飞从络绎不绝的顾客中抽身向记者介绍,今年来“请兔儿爷”的人特别多,“这是延续数百年的老北京传统,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最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
北京东岳庙建成于1323年,保存了元明清三代建筑特色,经过两年多的修缮与保护,以东岳庙为主体的北京民俗博物馆于今年8月重新向公众开放,700岁的东岳庙再现真容。
东岳庙的修复焕新,是北京保护修缮历史文化建筑,发展文旅事业的缩影。古老建筑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展现出新的魅力。
北京中轴线南段,永定门附近的先农坛里,大树参天,建筑庄严。古老的门窗和柱子已经恢复原有鲜亮的朱红色,殿内檐上的旋子彩画经过清洗除尘重现风采……
先农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今年7月,先农坛用于存放耤田收获谷物的神仓建筑群经过修缮,200多年来第一次向观众揭开了神秘面纱。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也坐落于先农坛。“各位请抬头看,上面这方结构精妙的‘星空顶’,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随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最近,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迎来了修缮重张后的游客高峰。“时逢节日,游客量较修缮前翻了几番,讲到嗓子‘冒烟’。”讲解员笑着说。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内,游客聆听讲解员介绍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新华社记者 贺小童 摄
中秋节这天,家住朝阳区的“老北京”李女士带着身着马面裙的女儿专程前来先农坛参观,在修缮一新的朱色大门前拍照留念。“孩子初一了,喜欢古建筑,我就带她实地走走,触摸一下书本之外的历史。”李女士说。
“我特别喜欢中国传统节日和历史建筑,在这里可以对比同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与建筑,很有意思。”已在中国生活了9年的外国友人伊丽莎白说,她每周都要带孩子参观一个不同的博物馆,漫游古老京城是她北京印记的一部分。
前不久,老书迷情有独钟的北京“地坛书市”阔别十年重回大众视野,吸引了200余家出版商展销40余万种优秀出版物及文化产品,还发放了约115万元优惠券。约48.7万读者前来选购书籍,在地坛公园徜徉书海。
“地坛书市”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艺术分社展位负责人侯洋(右一)正在为读者介绍书籍。新华社记者 张泽钰 摄
“地坛作为北京文化地标,不仅提供了出版社与读者零距离接触的场合,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参加今年“地坛书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艺术分社展位负责人侯洋说。
据悉,北京市各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围绕中秋、国庆主题,推出各类展览活动100多项。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带给游览者更加丰富的体验。”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宁强评论道,古老文化地标“焕新”,拓展了人们文化生活的空间和维度,也助推消费升级、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参与采写:王学涛、杨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