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延庆区举办“福满京城 春贺神州”2024年元宵节花会游园活动。舞龙、舞狮、旱船、高跷等24档延庆优秀花会表演队伍走进世园公园,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记者 潘之望摄
图为游客在颐和园参与成语接龙活动。记者 吴镝摄
图为游客在玉渊潭公园体验花灯手工制作。记者 刘平摄
昨天(24日)是元宵节,市属公园迎来不少市民游客,赏春花、猜灯谜、做花灯、观皮影、听大鼓、画糖画……人们在浓浓的喜庆氛围中欢度佳节。
天坛
一人多高“望灯”首次亮相
元宵节因自古有“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所以又称“元宵灯节”。今年元宵节,天坛公园推出“元宵节,赏灯祈福在天坛”主题活动,首次集中展示天坛礼器用灯,让游客市民在天坛度过一个别样的“元宵灯节”。
昨天,在天坛圜丘坛西侧望灯杆处,搭起了一个临时展台。现场展示的庙灯、银鎏金羊角灯、银鎏金圆灯等灯具,吸引了游客好奇的目光。“在天坛,灯的作用非常重要……”天坛公园文物管理队副队长王恩铭介绍,天坛是明清两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祭天大典时间选在日出前七刻,相当于凌晨四五点钟,当时天色未亮,需要配以各式灯具照亮祭坛,因此在天坛的众多文物之中,也包含了许多祭天所用的礼器灯具。
活动现场,摆放在望灯杆旁边的一盏一人多高的大灯笼让人啧啧称奇。王恩铭介绍,这是明清皇帝祭天时悬挂在望灯杆上的灯笼,称作“望灯”。望灯体量较大且容易损坏,不便于日常展出。今年元宵佳节,公园特别对望灯进行了展示,这也是望灯首次在游客面前亮相。
颐和园
“民俗+科普”带来游园新体验
猜灯谜、科普手工DIY、古建彩画龙纹饰拼图……元宵节走进颐和园,热闹纷呈的龙年文化科普活动成为不少游客的意外之喜。
昨天,颐和园在德和园、颐和园博物馆、耕织图水操学堂和南湖岛龙王庙举办了“猜灯谜、萌龙庆元宵互动体验”“成语连连看”“大展龙图拼图”等龙年文化科普活动,将元宵节和龙年主题相呼应,为游客奉上丰富的“民俗+科普”游园活动。
在德和园,小朋友们身着龙纹图案和祥云图案的唐装马甲,在科普老师的指导下自制花灯、毛毡龙帽、龙包。此外,颐和园在4个文化科普活动区域设置了取材自文物古建中的三种不同龙纹纹样的拼图和“龙”字成语接龙、猜灯谜体验活动,为举家出游的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元宵节期间,颐和园在全园4个点位累计开展10余场科普活动,约有近万名游客参与体验。《颐和园藏龙纹文物展》《颐和园园藏精品文物展》热度持续升温。“现在游客们在节日游园时,越来越重视融入科普教育,我们通过不断完善科普工作,让大家在游玩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新知识。”工作人员说。
玉渊潭
“玉”见“乐亭”感受非遗魅力
看展览、观皮影、听大鼓、探梅香、闹元宵,昨天的玉渊潭公园热闹非凡。由北京市玉渊潭公园、乐亭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举办的“‘玉’见‘乐亭’——探梅寻香观非遗 做灯猜谜闹元宵”活动在园内举办。
游客们参观了由民国至今的各时期、各类别乐亭皮影作品展览,并聆听专业解说员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乐亭皮影戏的精彩解说。乐亭皮影戏表演艺术家现场表演了《鹤与龟》《火焰山》两部优秀剧目,并邀请观众互动交流,亲手体验操纵影人的乐趣。源于明末清初的“清平歌”,因恭亲王赐名“乐亭大鼓”传唱至今,并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让观众感受“一弦一板道尽千古兴替,一人一口演遍百面人生”的魅力。
蜡梅的开放,香飘四溢,游客们在蜡梅景区赏花、闻香,聆听蜡梅科普解说,学习并感悟蜡梅历史及诗词咏赞。同时体验龙型文创花灯手工制作,开展节日猜灯谜,感受节日的吉庆祝福。
在公园科普广场举办的“春樱贺岁 次第花开”主题文化活动,分为樱花市集祈福区、趣味挑战区和民俗体验区,游客们剪窗花、绘脸谱、做灯笼、写对联、插花桶,还有射箭、投壶、猜灯谜、古诗词挑战等传统年味趣味游戏,共同感受浓浓的民俗年味儿。
陶然亭
带游客体验“老手艺”
昨天,陶然亭公园以“巧制灯笼 欢聚一糖”为主题,推出手工制作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在“老手艺”中感受节日氛围。
元宵节的陶然亭公园到处欢声笑语,节日氛围十足。在糖画体验区,工作人员手法娴熟地用麦芽糖糖浆勾勒出祥龙和福字图案,一幅幅既能看又能吃的糖画新鲜出炉。孩子们惊叹于糖画制作的过程,一个个跃跃欲试,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正月十五闹花灯”,制作灯笼,是当天手工制作体验活动的重头戏。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一群小朋友一边学习榫卯结构,一边制作元宵花灯。不一会儿,一盏盏承载着巧思妙手的花灯逐渐成型。(记者 代丽丽 王琪鹏)
(原标题:好看又好玩!公园里“花样”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