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6个民生行业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新华网
2024 05/27 08:55:52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26个民生行业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

字体:

  为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市市场监管局汇总梳理了35条2024年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形成《2024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并于近日正式对外发布。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对方案进行解读时表示,在综合监管方面,本市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分析、评估相关监管数据,及时发现处置潜在的风险隐患,全面推广非现场监管;将选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餐饮、物流、养老机构等26个行业领域,试点“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

  以信息技术手段代替“拉网式”现场检查

  不久前市市场监管局组织的一场“营商环境会客厅”座谈会上,有企业代表曾提出,一些如餐饮等行业的监管,涉及市场监管、城管、消防等多个部门,有时检查有些频繁,希望进一步优化。

  对于企业关注的这一问题,《2024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本市推行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对纳入白名单的经营主体,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必要的日常检查应优先采取非现场监管方式开展,最大程度减少现场检查频次。此外,全面推广非现场监管,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分析、评估相关监管数据,及时发现处置潜在的风险隐患,实现“风险可控”和“无事不扰”。

  “无事不扰”白名单将如何产生?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白名单的产生,以“风险+信用”分级分类为基础,结合前期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实践,选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餐饮、物流、养老机构等26个行业领域,组织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对经营主体开展“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综合评估,形成综合评估结果。评估结果为A类(风险低、信用好)的经营主体将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推荐范围,再由各区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发展重点和监管实际,最终确定试点白名单。

  如白名单内经营主体被发现存在违反守信承诺、严重违法或失信行为的,市场监管部门将及时调整“风险+信用”等级并移出白名单加强监管。若试点经营主体被纳入监管部门高风险等级,则按照监管部门的分级分类标准执行,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

  该负责人称,对纳入白名单的试点企业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这项改革要求各个监管部门要充分探索运用视频AI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巡街式”“拉网式”现场检查方式,最终目的就是确保政府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维护生产安全的同时,大幅减少监管对经营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实现监管“高效”而企业“无感”。

  开展全国首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

  在全面升级市场监管部门准入服务方面,本市将开展全国首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建立全市统一的标准化、专业化业务指导与规范指引,形成北京登记注册地方标准,扩展新兴行业领域经营主体公示特色经营事项。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结合自身需要依法进行章程、协议的个性化设计等。

  促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试点指什么?试点将全方位构建“一标四维”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登记服务体系,即以实现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规范统一、改革创新、信用赋能、风险防控四个维度为着眼点,探索先行先试便利举措,创新制度设计,为全国继续深化改革贡献“北京样板”。其中,试点将推出一系列具体改革举措,例如:规范注册资本认缴出资;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便利经营主体一码通展、一码通查;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不断丰富外籍和港澳台投资人身份认证数据源,拓宽外资企业登记全程网上办理范围等。

  新增京津冀更多区市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

  此前,《2024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时,英岛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杨崇学曾提出建议,希望能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三地市场监管服务改革协同的透明度。

  对此,方案提出,将深化京津冀三地企业登记注册“跨省通办”,推进京津冀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政策一致、流程统一,新增京津冀更多区(市)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

  今年,将加快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研制,发布5项以上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持续开展京津冀计量技术规范共建共享工作,围绕重点领域发布5项以上计量技术规范,为三地企事业单位量值溯源提供计量保证。(记者 张楠)

【纠错】 【责任编辑: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