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空天 为国铸器——北航以有组织的科研促重大成果持续涌现-新华网
2024 06/18 08:44:32
来源:新华网

逐梦空天 为国铸器——北航以有组织的科研促重大成果持续涌现

字体: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赵旭)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持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北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北航供图)

  激发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6月14日,国产大飞机C919开启第四条商业定期航线运营。这背后凝结着北航团队的科研智慧——

  依托北航与中国商飞共建的大飞机研究院,双方共享高端人才队伍,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北航气动声学风洞等重大科研设施,为大飞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贡献力量;瞄准未来新一代航空发动机“跨速域、跨空域、长航程”发展需求,北航和中国航发联合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师生团队深入一线协同攻关,为我国大飞机自主研发提供支撑。

  于宏大处着眼,于细微处落笔。瞄准国家重大急需,北航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先后设立大飞机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等“科研特区”,并由学校两院院士担纲领衔,赋能创新人才培养、助力科研创新突破。

  近年来,北航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加强组织推动、资源配置和校企协同,构建“学院+研究院”体系化机构布局,打造“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仿真平台-验证环境”体系化创新能力,实现从单点创新到体系化创新的突破,打造新时代北航科技创新的新名片。

  北航科研团队调试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北航供图)

  服务国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6月4日,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背采样,北航教授赵新青和团队成员激动不已。“我们课题组承担了嫦娥六号月壤钻取系统的自动封口器研制任务。”赵新青说,经过数年潜心研究和技术攻关,该团队研发出新型宽温域超弹性记忆合金,成功运用于嫦娥六号月壤钻取采集系统,助力圆满完成月壤钻采任务。

  北航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依托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理科、文科、医工交叉五大学科群建设,在无人系统、大飞机、机载系统、深空探测、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重要领域,有组织地承担重大任务、培育重大成果,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创新发展。

  “我们针对‘卡脖子’技术问题,开展从基础理论研究、算法、软件、硬件、设备和重大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加快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紧密结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始终心系科技自立自强。这些年,他带领团队深耕飞行器仿生导航研究,研制出“仿生偏振罗盘”装置,精度领先于国际同级别实验室技术水平。

  北航校长王云鹏表示,北航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持续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牵引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提升,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作出新贡献。

  北航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团队开展实验工作。(北航供图)

  瞄准前沿:催生更多原始创新

  依托北航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科研平台,北航科研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单原子层精度磁控溅射样机,为国内市场加工性能更高的磁存储器芯片提供了产学研方案。

  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孪生智能交通系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一批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在北航相继落地。基于此,学校统筹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

  谋篇布局、夯基垒台,原始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近年来,在功能材料、仿生科学、微纳技术、空间物理等领域,北航不断产出原创成果,引领国际学术前沿;通过“敢为”科研行动计划等,加强理工文医交叉融合,培养优秀人才。近8年,北航新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一等奖6项,居全国高校第二;新增全国创新争先奖13项、何梁何利奖3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3项……

  北航党委书记赵长禄表示,学校要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通横向交叉链和纵向创新链,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做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拓展成果转化应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强劲动能,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刘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