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他看”到“他要看”——冯双白谈如何提升中国舞剧竞争力-新华网
2024 10/20 09:04:32
来源:新华网

从“要他看”到“他要看”——冯双白谈如何提升中国舞剧竞争力

字体: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从“要他看”到“他要看”——冯双白谈如何提升中国舞剧竞争力

   新华社记者刘洋

  灯光聚焦到舞台中央,当叶问将“咏春堂”的牌匾摘下,许多外国观众潸然泪下。今年9月在英国完成12场演出、10月在巴黎连演4场……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编剧的舞剧《咏春》在海外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舞剧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最根本是从‘要他看’到‘他要看’的转变。”近期,冯双白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分享了他关于提升中国舞剧核心竞争力的经验。

  攀高峰 打开舞蹈与人民情感体验的通道

  提升中国舞剧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剧作本身的质量。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涌现出《永不消逝的电波》《水月洛神》等一批高质量的作品,但对比庞大的新剧目数量,冯双白仍感觉“高峰”作品不足。

  冯双白认为,创作者应努力感触人民心声,“我要做的是挖掘舞蹈与人们心灵的相通之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经常带着年轻编剧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创作。

  在内蒙古,他们目睹一位回乡创业青年与坚持蒙古族刺绣的母亲间的冲突故事,创作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在壮族地区,他们陶醉在榕树下壮族老人的歌声里,创作了《年轮》;在西藏,他们偶遇了望果节盛大的仪式,创作了《青稞》……只有真正扎根基层,才能创作出触及人民情感的“高峰”作品。“攀登艺术高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这是每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冯双白说。

  讲方法 中国舞剧走向海外要“共情”

  今年,《咏春》在英国、法国取得了好评,为中国舞剧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文艺创作既要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也要体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冯双白说。

  很多外国观众被《咏春》的中国故事感动:有的被叶问历经挫折仍不屈服的精神打动,有的则从叶问被毁的家乡想到了自己苦难中的祖国。冯双白认为,这些不分地域国界的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是《咏春》受国外观众喜爱的原因,也是中国舞剧出海应努力的方向。

  除了作品自身质量硬,冯双白认为中国舞剧还应遵循海外演出市场规律。“中国舞剧的出海应做到‘一地一策’。《咏春》最初在伦敦上映时名不见经传,通过剧院通过多元化方式带动口碑和媒体评论,才渐渐打出声势,这是一条与国内市场完全不同的营销思路。”

  剧院的选择也很关键。“伦敦不同地区的舞剧风格截然不同,西区注重娱乐性和舞台设计,而《咏春》上映的沙德勒之井剧院则更严肃。”冯双白说,选择在适合本剧目的剧场演出,也是尊重市场规律。每个国家的演出市场各有不同,中国舞剧的传播需因地制宜。

  重教育 努力培养高水平的顶尖舞者

  “当前的中国舞蹈教育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中国舞蹈教育由芭蕾、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和现代舞共同组成,冯双白表示,如今舞蹈教育者们正尝试将这四部分组合起来,形成全新的中国式舞蹈教育体系。

  “这种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兼学多样、融会贯通的顶尖舞者。”在9月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中,冯双白见到了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演员,这种跨界在以前是不敢相信的。

  “在新的教育体系下,所有舞种都变成了通向顶尖舞者的桥梁。”冯双白认为,如今只有融会贯通的舞者才能适应高质量剧目的演出要求,这是提升中国舞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他介绍,中国舞蹈家协会正在组织名为“顶尖舞者”的课程,努力培养能胜任演出任务的综合性舞蹈人才。

【纠错】 【责任编辑:刘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