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年三十的鞭炮声太响,所以提前为你送上祝福”……随着春节临近,漫天的拜年消息重现江湖:或是AI味儿十足的打油诗,或是“吉祥如意”“花开富贵”的表情包,甚至很久没聊的微信网友突然弹出“一年一句”的祝福对话……不知从何时起,原本饱含温情、传达心意的拜年消息,多了一点打卡式的“班味”。
来自上海的小赵初入职场,在她看来,人际交往中发拜年消息必不可少,可给谁发、不给谁发令人头疼,都发就只能“除夕夜陪手机过”。来自湖南的老陈则有另一种困扰——工作多年的他,每逢除夕便要经历一整天的信息轰炸,其中不少是只有一面之缘的“微信网友”。“知道大家都是好意,但一天下来确实应接不暇,容易错过重要信息不说,逐条回复更是让人头疼的大工程。”
除了数量困扰,一些拜年消息的内容也成为槽点。过年时打开微信,满屏的祝福消息时常格式相似、内容相近。有的是吉祥话的排列组合,有的是网络流行语的批量套用,更有甚者在复制粘贴文案时忘记修改名字,一时间尴尬不已。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千篇一律,缺乏温度与个性。当除夕夜被这样的消息轰炸,手指会机械回复,心中却再难泛起涟漪。
时代在变,习俗在变,但过年祝福的真情实感不应改变。从古时的登门问候,到如今的在线祝福,拜年的初衷始终是温情与善意。在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重要节日,不能让拜年消息成为负担,而应让其回归祝福的本质,去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
对于发送者而言,放下对发送范围面面俱到和消息内容文采飞扬的执着,重拾真诚用心的底色,在对话中聊一聊共度的时光、问一问近来的情况,简单真诚的祝福或许更能触动人心。接收者也不妨调整心态,只要感受到对方的那份心意就好,哪怕是面对欠缺诚意的群发短信,或简短回复,或一笑了之,别让自己成为“被短信困住的人”。
春节是千家万户的团聚时节,别让“班味”拜年消息冲淡了这份美好。在这个蛇年春节,不妨拂去形式的束缚、守住真诚的用心,让祝福消息重新成为连接人心的温暖纽带,在每一句真挚的话语间感受纯粹的祝福与欢乐。(本报评论员田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