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们即将开始一场针对秦汉时期的公益讲解,大家可以跟随我一起走进展厅,感受秦风汉韵……”
春节假期,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中,总有穿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成为人群簇拥的焦点——国博讲解员,用专业和热爱为大家奉上一场场知识盛宴。
大年初二的国家博物馆,等候入馆的队伍长而有序,人们翘首以盼“国家宝藏”的风采。记者跟随讲解员赵悦和人群的脚步,感受讲解工作的日新月异,分享和观众欢聚的喜悦与满足。
检查扩音设备是否满电,穿上“国博讲解”红色马甲,戴上话筒调整角度,出门前照照镜子、带上微笑……短暂的准备工作完成后,“走吧!我们去展厅。”赵悦招呼着记者,走向她负责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第四部分“秦汉时期”,开始公益讲解。
“不看看今天要讲的重点内容吗?”记者好奇地问。
“‘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内容对我们每个讲解员来说都是基本功,随时能讲。只不过各人还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所以既要深入,又要全面。”赵悦耐心回答了记者的“外行问题”。
眼前这位梳着利落的马尾,身姿挺拔、举止从容的“90后”讲解员,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2016年历史学硕士毕业后,赵悦来到国博成为一名讲解员,除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外,还承担外事讲解任务。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已是她入馆近十年来的常态。
赵悦讲解文物,观众们被深深吸引,仔细观看。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边走边聊,如沐春风。站在展厅中讲出欢迎词后,赵悦“一秒切换”到工作状态——语速不疾不徐,音量不高不低,将最饱满的精神面貌展现给观众。
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领着孩子凑近聆听、小朋友边看边听若有所思、稍远处的年轻人伸长脖子努力求知……绘声绘色的讲解将大家吸引到一处。
既有解疑释惑——
“这些兵马俑长得都不一样吗?”
“大家观察得很细致。出土的上千件兵马俑‘千人千面’,几乎每件都拥有自己的‘个性’……”
更有妙趣横生的对答——
“这是一件‘课本级的文物’,击鼓说唱俑。”
“这个我知道!我吃过它的冰激凌!”
展览、讲解、文创,文物阐释的不同形态奇妙地在此碰撞出“火花”。
讲解渐至尾声,许多观众意犹未尽。
“谢谢你,讲得真精彩!”广东观众廖女士感叹,“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去过很多博物馆,但第一次来国博。听讲解能让自己对文物和展览有全方位的理解。”
观众们专注倾听赵悦的讲解。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观众越来越专业了,这是赵悦工作多年来的深刻体会。
如今,参观者越来越注重体验感和趣味性,越来越追求文博游的个性、深度和特色,渴望在博物馆获得高质量科普阐释。
“比如,原来观众可能会问我文物多高、多重等基础信息,而现在则开始关注文物的文化意涵、考古发掘背景、流传经历以及修复与保护。”赵悦说。
功夫在诗外。回到办公室,赵悦便投入到案头工作中。随着大家对博物馆的期待越来越高,讲解工作内容也更为立体和复合。展览讲解仅仅是冰山一角,研学课程设计、科普读物编写、线上导览词撰写、国博讲堂方案制定等细密的工作均要由讲解团队参与完成。
今年春节期间,“古代中国”亲子场讲解尤其受到公众欢迎。除此之外,还增开部分临时展览的讲解,协同搭建“研学导览服务台”开通馆内研学现场预约服务,并强化志愿服务力量,为观众营造更优质的参观体验。
“过年来馆观众很多,但他们的热情,激励我更专注地投入到讲解工作中。虽然辛苦,这种精神共鸣是幸福的。”赵悦感慨地说,“能和数万名观众共聚在国博这座文化殿堂,和大家一起读懂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过一个文化中国年,我感到与有荣焉。”(记者杨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