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能源产业收入超24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收入首次实现千亿规模,首次位居全国科技城百强榜前三,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81家。这是2024年北京未来科学城的成绩。步入2025年,这座以“未来”为名的科技新城内,产业竞相拔节生长、前沿赛道创新涌动的故事仍在继续。
手握大单能源企业迎爆发式增长
去年营收千万级,今年营收预计破亿元,这样的爆发式增长,即将在中海储能这家“能源谷”企业上演。
这是一家聚焦新型储能电池的企业,研发的是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铁铬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如锂电池,并不适合手机、电器、汽车这类需要电池体积小的应用场景,但对于储能场景却有着天然优势。”中海储能总经理王屾告诉记者,铁铬液流电池的电解液中约90%为纯水,解决了因故障可能起火的风险问题。同时,这种电池还可定期调节离子配比防止性能衰减,使用寿命长达20至30年。
过去一年,中海储能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对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进行了小规模试制和试点应用,并通过优化材料、制作流程等,降低了电池在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目前我们已经有多个订单在手,有的体量达亿级,今年公司的营收预计突破2亿元。”王屾对发展满怀信心。
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已聚集一批先进能源企业,2024年产业收入超2400亿元。新的一年,创新故事仍在继续:近期,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技术支持的国内首个煤电万吨级低压吸附碳捕集项目成功产气;未来氢能发布创新制氢设备——行业首台125千瓦AEM 电解槽……
创新先行医药产业收入达千亿级
“中国创新药的奇迹正在惠及全球!”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晓滨欣喜地跟记者分享了公司在全球化方面的最新进展。去年年底,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印度尼西亚获批上市。“创新药走出国门,这条路我们走通了,证明我们行!”
这条路的意义在哪儿?吴晓滨说,目前,中国患者一年使用PD-1(免疫抑制分子)药物的费用已经下探到7000美元,但在东南亚,患者每年使用PD-1药物的费用仍高达8万美元,因此这些市场每年能用得起PD-1药物的患者人数仅几百人。
“疾病无国界,这正是我们积极拓展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原因。”吴晓滨说。
创新脚步不停。 2023年7月至2024年年底,百济神州已有超过15款新分子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其中包括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等实体肿瘤创新药,2025年更有望迎来首次经营利润转正。
从未来科学城“生命谷”一路成长为创新药“一哥”,百济神州的成长史,也是医药健康产业逐步成为未来科学城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缩影。2024年,未来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收入首次达到千亿级,医药健康领域已聚集企业近2000家,规模以上企业308家。
积极布局竞逐前沿产业新赛道
连日来,在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实验室内,工程师正在调试由多台机械臂组成的实验平台。经过编程后,机械臂可完全代替人工,对实验样本进行抓取、区分、送检等操作。“这是我们打造的高通量菌株构建筛选平台,服务于生物医药、精细化学品、食品原料、生物质能、生物材料、高附加值消费品等重点产业领域。”北京昌发展产业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剑锋说。
合成生物制造被誉为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发展前景广阔。步入2025年,未来科学城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与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两大产业空间启动试运行,将为这一未来产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在发展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未来科学城还积极卡位前沿新赛道,拓展着创新之城的未来想象空间。脑机接口是近年来国内外抢抓的热门前沿创新领域,未来科学城在这一产业上也有所布局。“生命谷”内,不仅落户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还已入驻8家脑机接口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聚。(记者 赵语涵)
(原标题:先进能源产业收入超2400亿 医药健康产业收入首次达到千亿规模 未来科学城跻身全国科技城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