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关切 共建“友好之城” 北京市社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新华网
2025 02/10 09:07:54
来源:北京日报

聚焦群众关切 共建“友好之城” 北京市社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字体:

  共建“友好之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一年来,聚焦群众和基层关切,围绕社会工作领域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友好之城”在新兴领域率先突破

  在石景山区天和街社区,快递外卖小哥与小区物业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小哥掏出手机,完成信息登记后,就可以在30天内实现扫码进门,无需重复登记。这项举措,让小哥的进门时间从几分钟缩短到几秒钟,大大节省了配送的时间成本。

  “有了扫码登记,进门不再难了!”说到这一变化,美团外卖骑手沈永路深有感触。天和街社区是一个成立于2023年4月的新社区,管辖的几个居民区都是新建的封闭式小区。以前,要想进小区配送,需要先跟业主联系,业主再联系物业,物业再通知保安,然后在小区门口登记才能进入。一套流程下来,至少要五六分钟。

  但对于快递外卖小哥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去年6月,天和街社区了解到小哥群体的诉求后,经过实地调研,协调小区物业推出了扫码登记的措施。经过微信扫码、填写信息、获得授权后,就可以实现扫码通行。这一功能既解决了小哥“进门难”问题,又解决了封闭小区的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天和街社区还为小哥配备了低噪声的平板车,方便大件物品配送,让小哥群体备感贴心。

  “进门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诉求大大降低。如今,许多小哥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居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在北京,每天活跃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和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约为33万人。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大力推进新就业群体融入“友好之城”建设,着力破解小哥“进门难”“充电难”“歇脚难”等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动首都新就业群体从“劳动大军”成为城市治理的新生力量。

  截至目前,北京已在全市打造社区、商圈、楼宇等8类1600余个友好场景,构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的1.35万余个服务点位,对1400余个24小时“全时驿站”进行功能提升,推动新就业形态人员参加职业伤害保险。在系统破解小哥进门、歇脚、充电等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各区开设“青年夜校”“小哥学堂”等提升小哥职业技能,与国家开放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小哥上大学”项目,帮助1885人圆了“大学梦”。

  同时,积极发挥新就业群体“社区熟人”“移动探头”作用,鼓励小哥担任副楼长、网格员,做“顺手公益”,推动实现新就业群体从城市管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实现“双向奔赴”。据统计,全市已新建369支小哥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18万小时。

  推动社区身边事“商量着办”

  今年供暖季,家住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复兴路40号院的居民普遍感到暖气比往年更暖和。究其原因,“有事商量着办”协商议事机制发挥了很大作用。

  复兴路40号院位于海淀区西南角,常住居民1.24万人,是一个典型的超大型社区。院内的28号楼位于供暖循环的末端,长期存在供暖不热的问题。

  社区涉及4家产权单位,分为4家物业,大事小情都得“商量着办”。从去年夏天开始,社区积极协调产权单位、物业公司、热力公司以及居民多次召开协商议事会,由相关单位对老旧管线漏水、保温层破损的地方进行维修,并在公共区域安装放气阀,密切关注调压测试中各户的情况,确保每一户都能热起来。

  “商量的事儿办成的多,成效好,参与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机制运行起来就会更加顺畅。”社区书记刘梓婷说。协商议事并不是都在会议室里进行。很多情况下,发现问题了,她就会把相关部门负责人约到现场,“快事快办”。

  通过充分利用“有事商量着办”的协商议事机制,社区成功解决了28号楼居民多年来暖气不热的问题,解决了长达10余年的违法建设问题,开设了社区食堂和社区副食站、社区蔬果站、社区便民服务站,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12345针对该社区的投诉量显著下降。

  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完成60个街道(乡镇)议事协商试点、650个城乡社区协商议事厅示范点、1250个楼门院治理示范点和438个社区开放式服务空间改造项目,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基层减负“不减服务

  “小马拉大车”,是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印发《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落实措施》,集中规范社区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工作。

  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核桃园社区,减负工作持续开展,社区工作者更有精力参与居民协商、楼院自治。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意见征询中,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摸底,让服务直抵民心。

  “减负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为民服务当中,有了更多的精力来给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核桃园社区书记潘瑞凤说,基层减负,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服务。减负之后,社区高效运行,社区赋能增效,有效化解了群众中的矛盾,实现了社区治理效能和社工队伍能力“双提升”。

  目前,全市初步完成社区(村)职责以外事项清理,累计取消工作任务249项、机制牌子669个、示范创建461项、表格(系统)822个、微信群6089个,形成了社区(村)工作准入、开具证明支持、会议精简等长效机制,减负取得阶段性成果。

  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一年来,始终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大力推进“友好之城”建设,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在志愿服务方面,构建以“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为统领,涵盖重大赛会活动、社区(村)治理、专业领域、国际交流四大场景的“1+4”特色工作格局,全市通过“志愿北京”平台累计实名注册志愿者达475.1万人。社会组织管理方面,大力培育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全市登记社会组织1.2万余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已达9.5万个。人才建设方面,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8.8万人,其中持证人员6.4万人。(记者 王琪鹏)

【纠错】 【责任编辑:许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