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国有经济在逆势中保持平稳发展,市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25年市国资委系统工作会上获悉,今年,国有经济将进一步提质增效,更好发挥全市经济大盘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各项任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去年北京国企利润总额1500亿元
去年,北京国企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亮眼成绩单。截至去年12月末,北京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6.8万亿元,全年实现营收2.1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500亿元,在京上缴税费超千亿,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国有经济8项地区生产总值支撑指标高于全市调度目标。
“国有企业有力发挥了稳增长、稳预期、强信心作用。”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全力推动国有经济回升向好,提质增效。
首届“京彩灯会”亮相园博园、首开通州万象汇开业、祥龙“京企直卖”App上线、8家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亚奥商圈联盟……去年国企促消费亮点频现。今年,国企仍将通过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激发京城消费活力。相关企业将加大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力度,推动交通站点与商业设施联通融合,将大人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BEIJING PASS”卡也将拓展应用场景,持续优化境外游客支付体验。
去年市管企业承担全市351项重点工程,年度在京投资整体规模再创新高。记者了解到,今年国企还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承担好全市“3个100”等重点项目,并主动谋划布局一批项目,保持投资强度。
瞄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北京国管8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截至去年底已投资决策17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86亿元。今年,基金撬动效应有望持续显现。北京国管相关负责人表示,8只基金将通过政府资金先投快投,带动社会资金敢投跟投,以此支持优质企业发展。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冲刺收官
“今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冲刺,并与高起点谋划‘十五五’规划一体推进。”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去年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提前完成超七成的主体任务。首都信息、大数据交易所通过深化改革为提级扩能奠定基础,一轻大豪科技、北控京仪装备等一批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今年还有一批改革新举措将要落地。国资系统将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扩围,谋划一批优质企业上市、并购重组。国资监管方面将修订完善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开展主业优化调整,完善分类考核评价,实施分类核算试点,研究建立国有企业战略使命评价机制,并探索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2024年,北京市管企业高精尖产业投资占比超30%,营业收入占比超三分之一。亮眼的数据得益于创新的持续发力。去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研发准备金制度试点,市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9%,工业企业更是突破4.4%,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创新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意见,逐步提升国资预算支持创新比例,并开展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促进“硬科技”在京落地转化。
今年,国企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母机、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医药健康产业。聚焦量子科技、具身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低空技术等未来产业,国企还将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并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主体。
聚焦“六链五群”加强京津冀协同
北辰集团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新国展二期会展业态全面竣工,北控集团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在建和完工居住类城市更新项目超300个;开通通学、通医等公交专线超350条……过去一年,国企力量积极助推首都功能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和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
今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国企将继续保持在城市副中心300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加快第二批市属国企搬迁,在城市副中心谋划储备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立足京津冀,国企将聚焦“六链五群”加强三地产业联动。到去年底,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已累计入驻企业130家,今年科技园二期将加快建设。
国企还将加快标志性场馆设施建设投用,以市场化方式承接举办高水平高附加值活动,搭建覆盖全市的现代化智能仓储和物流体系,为首都带来更多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
国企发展牵着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以公共交通为例,目前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已达879公里,今年相关国企将积极推进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两网融合”,使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让市民出行更便捷。国企还将探索利用商办项目等增加保障房供给;积极打造市属健康养老产业平台,提高托育服务质量,助力解决“老老人”“小小孩”难题。(记者 孙杰)
(原标题: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北京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达16.8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