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让追思开出文明的花-新华网
2025 04/03 09:02:08
来源:新华网

清明:让追思开出文明的花

字体:

  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 题:清明:让追思开出文明的花

  新华网杜文杰

  每到清明时节,城市街角总能看到烧纸的火光在夜色里闪烁,纸灰随风飘散,表明新旧习俗仍在碰撞磨合。传承千年的清明祭扫习俗需要革弊创新——不是背弃传统,而是以敬畏的态度回归祭扫的初衷,让寄托哀思的种子开出更加文明的花。

  那些在路口焚纸的身影,背后是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当焚烧纸钱从庄重的家族祭祀退化为街角的仓促点火,当青烟承载的追思异化为火灾的隐患和邻里纠纷的导火索,形式与内涵的不适配已然显现。当前需要革新的不是情感寄托的内核,而是其与当代价值体系的适配方式。

  文明传承的关键,在于找到连接永恒情感与时代语境的纽带。焚烧仪式千年不衰的力量,源自人类对生命往复的追问。火光中跃动的不仅是纸钱,更是对血脉延续的确认,对生死哲思的具象化表达。我们对先人的追怀、对生命的敬畏、对家族的记忆,这些永恒的情感内核需要找到契合现代语境的载体。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呼吁,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网络祭扫、时空信箱等文明低碳的新型祭扫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今年清明前夕,民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发文,推动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清明期间提供鲜花寄托哀思,代替用纸钱、香烛祭扫,群众还可以将对逝者的思念写在信纸上投入时空邮箱中、挂在树上,寄托哀思。安徽省黄山市多部门共同举办相关主题活动,以网上祭奠代替焚烧香纸冥币等祭祀用品。

  文化创新往往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清除街角灰烬的同时,更应搭建情感流动的桥梁;告别物质焚烧的污染,还须建立精神共鸣的通道。当集体追思仪式重构社区记忆,当数字纪念碑定格家族故事,那些消散的烟火将以更纯净的方式,继续温暖城市的文明传承。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回望,每一次文化形态的嬗变都是对传统深情的致敬。清明祭扫从田间坟茔到城市墓园,从纸质冥器到数字空间的轨迹,印证着民族精神自我更新的勇气。让思念摆脱不相宜的固有表达,让缅怀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对话,这或许才是先人最愿看见的“香火永续”。

【纠错】 【责任编辑: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