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 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创建于1960年,是唯一一所同时进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65载弦歌不辍,这所高校始终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优势,为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国家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日前,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北工大主动适应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以绿色化、数智化理念,持续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北工大风格、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网:今年是北工大建校65周年。从历史中走来,学校涵养出怎样的“北工大气质”?
聂祚仁:北工大自创建以来,始终与国家和首都发展同向同行。六十五载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北工大气质”,其核心是“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这种气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底色;二是穷究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三是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改革锐气;四是开放包容、争创一流的团队胸怀。这些特质深度耦合,共同铸就了北工大人服务首都、建设国家的使命担当。
“十四五”时期,学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科研组织机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举措,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当前,学校正紧紧把握建校65周年的新起点,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投身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开辟出一条彰显“北工大气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网:近年来,北工大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创新举措?
聂祚仁:“十四五”期间,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最新数据显示,我们首次进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前300,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特别是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方面实现突破,累计在《科学》《自然》等期刊以一作、通讯或第一单位发表论文8篇。
在学科布局上,学校坚持“做强主流优势学科、引领特色发展,打造交叉基础学科群、支撑内涵发展,服务高精尖新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思路,持续完善“一流工科、优势理科、特色文管、精品艺术”的学科生态体系。近期,学校揭牌成立了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4个新学院,这是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解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举措。
我们还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依托物质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平台,促进多学科深度交融;通过建设国家科技创新高地战略研究中心,创新文工、文理交叉的智库体制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创新发展。
新华网:您常提的“双化协同”育人体系,如何理解其中之意?
聂祚仁:“双化协同”育人体系是学校构建卓越育人格局的重要路径,其核心是通过绿色化、数智化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在理念层面,我们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以数智化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学科专业升级,紧密对接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需求。
在实施路径上,我们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健全支撑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数智实践基地,开发新形态教学资源;二是打造产、教、研融合发展共享实践平台,注重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型、综合型设计,实现校内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三是持续完善绿色低碳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优化监督—评价—反馈—改进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为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这些创新举措也使人才培养更好契合人工智能时代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华网:学校在推进有组织科研方面有何成效?
聂祚仁:北工大坚持有组织科研,目前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获批建设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材料循环低碳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平板显示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标志性成果方面,自2006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8项。
在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创新“三高五转两体系”转化模式,构建了科研团队、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学校连续多年位居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前列,“高功率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专利组合”案例入选北京市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同时,学校还将有组织科研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势能。北工大与北京大兴、怀柔、亦庄、朝阳等区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参与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建设,多项成果入选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年度重要成果。
新华网: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北工大如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聂祚仁:人才是提升高校学术水平、科研产出与育人质量的核心要素。“十四五”以来,北工大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需求,着力构建“引才精准化、育才系统化、留才暖心化、用才科学化”的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我们构建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通过不断完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学校成功引育战略科学家5人;新增入选国家杰青同级别人才34人,增长142%;新增入选国家优青同级别人才39人,增幅达205%。136人入选2025年全球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排行榜”,41位学者进入“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3支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专任教师占比从“十三五”末的62.02%提升至67.4%,正高级职称教师增长33.9%,副高级职称教师增长29.5%,博士后站点总数达到19个。教师队伍整体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北京人才高地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华网: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的“排头兵”,学校如何通过成果转化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聂祚仁:北工大始终以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为首要任务,在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通过打造“校企联合体”,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推动“空间共享、技术共研”的深度合作。创新推出“先赋权后转化、先赋权后行权、先转化后奖励”三元联动机制,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职称评价体系。
深入推进山河湾谷创新区建设,目前该创新区已吸引197家科技企业入驻,汇聚了包括3位院士、9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高水平团队,累计拥有授权专利1160项,覆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创新集聚效应。未来,这里将成为学校有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核心阵地,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还通过布局成果转化工作站、建设“成果超市”、激活技术经理人队伍等举措,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记者王君璐、展鹏、赵旭、夏子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