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网络中心
 新华社北京分社
首页 新闻中心 焦点 财经 体育 论坛 IT 视频 汽车 文娱 法治 教育 传媒 读书 旅游 图片 直播 诚信
国际 政府在线 就业 证券 军事 言论 科技 音频 房产 时尚 校园 健康 会展 收藏 出国 图表 专题 联播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新华网北京频道 >> 特别关注 >>   “乒坛皇后”邓亚萍新的三栖生活

 

 

 

邓亚萍 (Deng Yaping)

   

    邓亚萍   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197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河南郑州人。父母都是乒乓球迷,并感染了孩子。5岁时,她就开始学打乒乓球。但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在全国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1988年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1989年在第四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1991年在第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1992年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她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女子双打两枚金牌。此外,她还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被誉为乒坛上的小个“巨人”。1987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8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90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0年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运动员之一。1990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 明星心声 ★★


  

 

  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优秀。

  老天是公平的,给每个人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你只能选最重要的安排。

 

 

 

 

                      
            专题策划:李松 李煦  编辑/制作:李松

     

·明星剪影 ····

 

 

 

 

     金牌得主邓亚萍

    邓亚萍与教练陆元盛
邓亚萍参观人民网并与网友交流

萨马兰奇拥抱邓亚萍

邓亚萍喜获文学硕士
全国政协委员吴建民与邓亚萍
邓亚萍回国为申奥助阵
邓亚萍出席体育女名人发布会
邓亚萍与前田坛名将摩西作客新浪聊天
不卑不亢的邓亚萍
庆祝北京申奥成功两周年邓亚萍公园内挥拍自如
邓亚萍接受记者采访
“大忙人”邓亚萍
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出席全国政协大会
邓亚萍为自己的新书举行签售活动
王大中、邓亚萍共叙师生情
邓亚萍获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硕士学位
邓亚萍出席陈述报告会
邓亚萍获得硕士学位 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邓亚萍专程回国与女记者共度记者节
邓亚萍(左)、乔红在中国乒乓球队建队50周年颁奖文艺晚会上,获得《中国乒乓球运动杰出贡献奖》的殊荣。

 

 


“我要叫你姐姐,因为你激励了我的梦想”

——“乒坛皇后”邓亚萍新的三栖生活之一


    新华网北京频道(记者汪涌)2月28日,北京风和日丽。这一天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里,举行了一个规模不大,仅有200多人参加的英文新书《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首发仪式。

    这是一个虽然小型却又非常特别的新书首发式。这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的作者,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乒坛世界冠军邓亚萍。1997年初踏入清华校园时,一下子连写26个英文字母还需要思考再三的邓亚萍,此时坐在台上,看着那些当年陪伴过她“重新”成长的老师们,还有台下那些对她喜欢有加的学弟学妹们,百感交集,几次发言都泣不成声。

    在首发仪式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提问中,一位清华大学外语系的男生抢过了话筒。他说,一定要代表父母问候一下邓亚萍姐姐。他说自己小的时候看电视里直播邓亚萍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时,父母就告诉他,看看人家亚萍姐姐多厉害。正是邓亚萍的这种拼博精神,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直鼓励着自己,如愿以偿考到清华成了邓亚萍的学弟。

    曾经18次夺得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冠军的世界女子乒坛顶尖选手邓亚萍,在夺得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单打和双打3块金牌后,选择了退役。这一年,她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短短的7年多时间,这位曾经在乒坛充满霸气的女中英杰,在她的转型期,用当年夺取世界冠军的毅力和决心,在另一个领域开拓了被专家们称为“第二个奇迹”的全新局面。

    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去年又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她还加入北京奥组委,成为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项目专家。同时,她还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以及体育和环境委员会委员。
邓亚萍就是以在读博士、奥组委官员、国际奥委会官员的三栖身份,每天进行着紧张忙碌的新生活。不过,邓亚萍坚持认为,要做就一定要做最优秀的。再忙,也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邓亚萍的体坛“无间道”
——“乒坛皇后”邓亚萍新的三栖生活之二



    新华网北京频道(记者汪涌)2004年元旦,邓亚萍参加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四中举行的《奥运知识读本》首发仪式时,一位四中的女同学站起来发言,激动地让邓亚萍评价一下她的体坛“无间道”生活。

    这位女生的问话,是将目前最流行的港片《无间道》与邓亚萍攻读博士、奥组委官员、国际奥委会官员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重身份进行了联想和比拟。这一比拟引起了全场与会者会意的笑声。

    不过,邓亚萍却是一脸的茫然,完全不知《无间道》为何物。邓亚萍问清楚这是部由刘德华、梁朝伟等大腕主演的电影时,也笑了。她说自己除了吃饭、听音乐以及必要的锻炼时间外,几乎没有一点时间用于娱乐,已经好几年没看过电影了。

    她介绍说,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得从北京城南的家赶往位于东四十条的北京奥组委上班,下班后她必须全力投入到博士生的学习当中。她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奥运会和体育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影响”,每个学期导师都会给她布置具体的方向以及阅读书目。邓亚萍要定期用电子邮件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和心得,并且还需要赶到剑桥大学将研究成果交导师评审。

    作为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项目专家,她在工作上也必须全力投入,做好市场开发有关工作和奥组委安排的其它工作。同时,她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参会并提出有具体建设性的提案。她每年还要参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和环境委员会的相关会议,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飞人”。

    邓亚萍笑着说,老天是公平的,给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只有24小时,你只能选最重要的安排,而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


自信心是转型最重要的财富
——“乒坛皇后”邓亚萍新的三栖生活之三



    新华网北京频道(记者汪涌)从运动员到清华学子,再到剑桥博士的成功转型,邓亚萍说,最主要的是树立自信心和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她回忆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时,她还只能试试。因为她从5岁开始进行乒乓球训练,10多岁入选到国家队,一直到24岁退役,几乎没有什么学习基础。在清华这样集中了众多精英的著名学府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树立自信心是关键。

    她说,也许与同学们相比,自己的学习基础是差很多,但这十几年转战世界参加一个个重大体育赛事的经历,尤其是对意志力的锻炼以及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气质,又都是一般同学所没有的。这样一比,大家在一个起点上了,关键要看以后各自的努力程度。她感叹说,学习其实也和参加奥运会和世锦赛一样,高手之间的较量也是自信心的对决,因为技术层面上大家相差无几,关键时刻要看谁能有更多的忍耐力和更坚定的必胜决心。

    邓亚萍回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天赋之外还要看努力与否。基础差,就玩命补,笨鸟先飞。在清华的起步为她的人生奠定了相当重要的基础,清华的学风对她的影响可以受用一生。不过,她还是希望清华的同学们能够在海外留学后,更多一些人回国效力。因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不管身在何方,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细说与萨马兰奇的忘年交
——“乒坛皇后”邓亚萍新的三栖生活之四



    新华网北京频道(记者汪涌)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重大贡献的萨马兰奇,为邓亚萍刚出版的英文专著《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亲自作序。他在序中说,邓亚萍这几年的学习找到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萨马兰奇非常欣赏邓亚萍,在世界体坛传为佳话。曾经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专门安排为邓亚萍颁奖的这位西班牙老人颁完奖后,又拍拍邓亚萍脸的画面,将这种欣赏永远定格。去年,已离开国际奥委会主席岗位的萨马兰奇再次来华访问时,邓亚萍以北京奥组委官员的身份热情接待了这位对中国非常友好的老人。

    邓亚萍回忆说:“萨马兰奇主席第一次看我打球是在1991年加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当时我夺得了女单冠军,可能是自己打球的风格给了萨马兰奇很深的印象吧,当我取得冠军后他给我颁了奖。”不过,邓亚萍说,萨马兰奇更是把她看做中国运动员代表来喜欢的。因为萨马兰奇非常热爱中国,对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人格品质也非常欣赏。

    还在当运动员时,萨马兰奇就建议她一定要学习外语。后来邓亚萍退役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将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毕业论文送给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将这份论文存放到国际奥委会博物馆,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运动员成长最有价值的纪念。萨马兰奇认为应当有更多的中国运动员学好外语,能够有更多的中国人到国际奥委会或其它国际体育组织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我是朋友圈里最优秀的服务生”
——“乒坛皇后”邓亚萍新的三栖生活之五



    新华网北京频道(记者汪涌)与高超的球技相比,邓亚萍操持家务的水平要逊色许多。不过,不管是在国外留学还是回国后,邓亚萍和朋友聚会时,总是被评为圈里最优秀的服务生。

    她解释说,朋友们聚会时,常常是分工合作。邓亚萍在这样的场合,总是准确地自我定位为优秀的服务生。谁的茶需要加了,谁要吃水果了……此类杂活,邓亚萍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眼急手快地服务到位。她得意地说,这可是乒乓运动员特有的移动快、反应敏捷的气质。

    在北京奥组委的办公楼里,有一个健身活动室。邓亚萍也会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去活动一段时间,主要是保持好体力以利于工作和学习。有趣的是,邓亚萍现在的主项已不是乒乓球,而是改练羽毛球,而且是双打。有着运动天赋的邓亚萍在这个新天地里,很快就打遍北京奥组委的所有对手,成为“常胜将军”。
    邓亚萍说,今年又是忙碌的一年,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工作已全面展开,任务非常繁重。她还要在今年完成自己本年度的博士学习和研究内容。
    问及她的感情生活时,邓亚萍回答,现在已基本稳定,也许会在近一两年内选择合适的机会结婚。



清华老师眼中邓亚萍既是学生也是楷模
——“乒坛皇后”邓亚萍新的三栖生活之六



    新华网北京频道(记者汪涌)曾经在清华大学教过邓亚萍的几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地说,邓亚萍具备了一个优秀人才的所有素质。她们在教邓亚萍的同时,也从邓亚萍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外语系老师吕中舌谈到邓亚萍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时,因为硕士论文选题《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的有关资料太少,周末都要开车几个小时到别的城市图书馆去查找,几乎每周都是这样。邓亚萍的敬业感动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吕中舌说,今年年初,邓亚萍为了完成剑桥大学博士生论文的一部分,关在家里整整写了20几天,没有下过楼一步,整天靠速冻饺子解决“吃饭问题”。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她就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吕中舌去看她时,心疼得掉了眼泪。她说,与邓亚萍几年的交往,互为师生、又成了朋友,真是难得的教学经历。

    清华大学外语系程慕胜教授说,邓亚萍给她的印象非常深。刚到清华时基础很差,但是精神劲头十足,善于从运动员时期的“动”调整到学生需要的“静”。邓亚萍学习的目标非常明确,打球时要拿世界冠军,学习上也要力争做到最好。她的那种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深深地感染了老师。她在清华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清华师生学习她身上拼搏精神的过程,这种双向的学习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现在好多教过邓亚萍的老师,都成为了她的好朋友。

    清华大学聘请的原美国亚特兰大乔治大学校长SHERMEB·DAY教授也深有感触地说,他在教学中询问学生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时,几乎都会提到邓亚萍的名字。她作为运动员时,夺得过那么多的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冠军,为国争了光。退役到清华大学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一个基础很差学生成长为在读博士,出版了很有影响力的学术专专著,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她是清华大学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建议加强体育的交流功能
——“乒坛皇后”邓亚萍新的三栖生活之七



    新华网北京频道(记者汪涌)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邓亚萍,对体育的领悟颇深。她认为体育除了竞技功能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和交流渠道。她将在本次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体育沟通功能的提案。

    邓亚萍说,当年的中美乒乓外交创造了一种新的外交手段,体育发挥了特殊的功能。她说,自己现在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是“奥林匹克和体育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影响”。她说,现代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更多地超越了体育本身,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方位展示的一个窗口。在中国实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体育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体育加强了对中国的了解。

    邓亚萍说,她去年年底在瑞士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的一次会议时,与一位来自非洲的代表进行了交流。这位在2001年到北京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非洲代表说,来北京参赛,看到了中国的惊人发展,中国所展示的丰富的物质条件,现代化的建筑,以及中国人民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给他们这些国外参赛运动员相当大的冲击。这位非洲代表说,如果不是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许多像他一样的外国人可能一生都难得对中国有较深入的了解。他建议中国利用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进步。

     邓亚萍说,自己曾经参加了申奥,深刻地体会到申奥的过程,就是让世界更多、更全面了解中国。举办奥运会,可以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以及迅速发展的现实。她将建议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除了我们的运动员要创造佳绩外,更要利用好这一机会全面宣传“中国概念”。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18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65132992 E-mail:bjpd@xinhuanet.com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新闻信息中心  新华网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