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频道 行业信息
杨华珍
2023-01-09 23:49:03 来源: 四川省残联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杨华珍,藏族,1960年出生于阿坝小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川工艺美术大师、政协第十五届成都市常务委员、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会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杨华珍工作室领办人。杨华珍一生致力于藏羌织绣的传承与发展,创作了一系列藏羌织绣自主版权作品,获得许多国内外奖项。

  “5.12”汶川大地震后,杨华珍以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羌绣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增加地震灾区妇女、残疾群体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妇女、残疾群体藏羌织绣技能为目的开办藏羌织绣技能培训班,旨在提高其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灾后自救,以艺创业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身为一线记者的杨华珍亲历了救灾、重建整个过程,她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为灾后重建做有意义的事情,她毅然放下相机,拿起了绣花针,带领着家乡的18个老姐姐,拿着手中一根针,怀穿着梦想踏上了以技自救的道路。

  藏羌织绣是杨华珍从小学习的传统技艺,但纵使有着娴熟的技艺,依旧一路艰辛。初期,创作的绣品虽精美,但销售渠道是最大问题,辛苦坚持几个月后,原始资金已消耗殆尽,连工资都捉襟见肘。生活的重担和创业的艰辛让创业伊始的她们感到巨大压力,可对于亲身经历过大地震的杨华珍而言,这也只是考验之一,即使多数人都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杨华珍依旧咬牙坚持自己的想法,坚信曙光会到来。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心无旁骛,精益求精。”这是杨华珍的信仰,也是她做人做事的准则。在往后的工作中,杨华珍与伙伴们摸索产品销路途径,精进刺绣技艺。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们终于迎来第一个转折点。彼时有个大学生翻译带着一笔来自法国的订单找到了杨华珍,希望他们为五星级酒店设计一批床上用品和室内装饰品,经过商量,杨华珍最终拍板以家乡的花鸟草木等自然元素作为纹样设计,以藏羌织绣的工艺进行艺术表达,基于民族元素创新设计。在杨华珍看来,藏羌织绣这种非遗技艺,每一针都不是随性而为,山有山脉,水有水路,叶有经络,树皮有纹路,针法和走向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她们加班加点,半年没有停歇,终于淘到第一桶金。

    

杨华珍在授课。

  不忘初心,以一助百

  事业渐入佳境后,杨华珍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她时时刻刻关注着灾区妇女的发展,特别是汶川地震中由汶川县龙溪乡整体搬迁到成都市邛崃市南宝山镇的直台村、木梯村的羌族妇女群体,在成都市政协、邛崃市政协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她将藏羌织绣的传习所建在邛崃市南宝山镇,同时开展藏羌织绣技能培训班,培训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汇聚有意向学习藏羌织绣的农村妇女、残疾人等,开展刺绣技艺的学习,从2009年以来举办了近30期。在开展培训班的同时,她也会将收到的订单派发给当地技艺娴熟的绣娘,为她们谋福利。据悉,兼职绣娘每小时工时费能达到10到15元,一个中型作品她们每天挤出2小时,大概15天完工,每个月就能有800元左右收入,在家里就能接单赚钱,还能兼顾家务。

  不辍善行,心系助残

  藏羌织绣培训班面向农村妇女、残疾群体开展的同时,为了方便残疾群体,在省、市、州各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下,杨华珍为残疾群体特别开设了残疾人藏羌织绣技能培训班,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位残疾人学生唐素华,虽腿脚不便,但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勤恳、认真的态度让杨华珍大加赞赏,通过与唐素华聊天,杨华珍了解到了残疾群体的需求,残疾群体由于先天因素或其他原因等导致其身体部分功能缺失,本就给人生蒙上了阴影,加之在工作上的不便导致他们工作竞争力不足,就业问题对于他们是亟待解决的生计问题。

  深入了解后,杨华珍感受到残疾群体涉及到的家庭和辐射到的人群如此庞大,应该摒弃陈旧刻板的观念,根据自身情况,力所能及安排残疾人学习技能、提升能力,以此支持残疾人就业,积极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从2009年至今,杨华珍在汶川、邛崃、九寨沟、新都等地开展了10余期残疾人藏羌织绣技能培训班。

  在杨华珍看来,助残事业不能用简单的收入、补贴来代替,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残疾人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为经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比常人或许更加专注。传授给他们一技之长,其背后的意义胜于给予他们经济上的补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一直秉承着这个信念,身体力行。

  IP授权,订单派发

  在不断努力下,国际品牌逐渐注意到了这一朵从高原开出来的花,2015年,品牌方带来两个光秃秃的化妆品瓶子,希望杨华珍“帮瓶子穿件少数民族的衣服”。这真是奇特的想法,杨华珍心中想到,随后她让对方写下了萃取液所使用的植物,并将此作为创作基点,以代表着青春活力的绿茶花和藏羌民特色元素图样为设计蓝本,创作出“绿茶花”和“金刚杵”。绿茶花象征着青春不息,金刚杵象征着感恩回馈,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自此,开启了非遗IP授权的先河。这小小的绣花针,蕴藏了无穷的可能性,与植村秀、星巴克、环球影业等20多个品牌开展IP授权合作,让非遗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这些IP授权合作产生了许多衍生品的订单,杨华珍将部分订单发放给技艺娴熟的农村绣娘、残疾人群体,将衍生品部分制作工序交予他们,并支付给他们工时费,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自己应有的报酬。

  转型升级,带动就业

  关注度越来越高,订单也纷至沓来,2018年,杨华珍团队入驻汶川县来料加工基地,组织藏羌织绣传承人徒弟运营生产车间,吸纳就业困难人员200余人,通过基地的建设,解决辖区闲置劳动力、残疾人就业问题,实现汶川农村绣娘、残疾人群体就近就业,汇聚各方支持,推动传统工艺在保持和强化非遗属性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转型升级。

  杨华珍推动藏羌织绣从濒危到重生,从家庭传承到职业教育,从藏寨羌乡走向国际舞台,从最初的“灾后自救”到精准扶贫再到助力乡村振兴,她帮助农村妇女、残疾群体脱贫致富。

+1
【纠错】 责任编辑: 毕尚宏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67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