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      第27期      总第707期      2003/4/26

  

  4月,春色弥望的北京地坛公园,幽香四溢,但一墙之隔的地坛医院内的白衣天使们却无法感受。因为,她们整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忙碌在隔离区抗击非典第一线。

  “如果我们躲开,病人就更没有指望。”北大医院感染三病房的一位年轻大夫说。20多天以来,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的白衣战士们日日夜夜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给病人送去的最大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眼神都是对病人的最大鼓励。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66068671
     66069781转8041
传真:66069781转8039
E-mail:jiaodian@xinhuanet.com

新华网北京频道    策划:苏会志   记者:王思海 张舵 李京华   制作:尹冉
         
           
    “最想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
               --与医院隔离区抗击非典白衣斗士的电话连线
 

  4月,春色弥望的北京地坛公园,幽香四溢,但一墙之隔的地坛医院内的白衣天使们却无法感受。因为,她们整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忙碌在隔离区抗击非典第一线。24日下午3时,记者与她们进行了电话连线。

 
 

“抢救病人一天吃一顿饭”  

  

  一遍又一遍,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等待,电话那头终于有了回应。一位护士长听明记者的来意后,匆匆地说了一句:“我正在抢救病人,这里特别忙。”随后她叫来一位护士,把话筒交给了她。

  33岁的马东,进入隔离区已20多天,一直生活工作在里面。她全身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戴着口罩,交谈时一再要求记者声音大一点。她向记者畅开了心扉,话音中记者感觉到她在喘着粗气。

  “我们白天需要工作10个小时,晚上就是一整宿,也没法休息,挺累的。单位专门安排了住宿地方。饭是由食堂专门从外面送进来,然后我们抓紧时间,十多分钟就解决了。”

  “刚才正在核实大夫的医嘱,每天所有病人的医嘱都要对一次,这些都是护士每天都要执行的。比如每天病人用什么浓度的氧气,用什么药,输什么液、什么血,做什么样的检测……护士核对医嘱,连名都不能错,执行更不能错了。我们全天都是围绕着医嘱忙碌。”

  “每个病人大夫开出的医嘱每天都不一样,按照医嘱,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我们要做不同的事。一般早上病人要输液,护士就按照前一天校对好的医嘱配置液体,给病人摆药,然后发到病人手里,并协助病人服下。”

  “每一次抢救病人的场面最忙碌,重症病人恶化的时辰没有准头,我们一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饭,有时一天就一顿饭。病人病情恶化时喘憋现象很明显,这个时候如果不给他插上管子,通畅呼吸,就会窒息,就会死亡。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一个病人需要七、八名大夫、护士来抢救。为了使病人呼吸通畅,护士、大夫通常要面对面给病人安置呼吸机,如果不注意,就会感染。抢救后就要时刻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这观察呀,就更没时没晌了。”

  “大家都忙着,我也得马上去发药了。”

  听到有护士在召唤,马东匆匆地结束了采访。

 
 
 
 
 

“病人的生活起居我们全管  

  另一个病区,护士长徐秀坤拿起话筒,告诉记者,现在地坛医院又增加了新的隔离区,她是刚从原来的病区过来。23日下午5点半,新区一个病房一下子转来30个病人,晚上很多护士都加班一整宿,24日上午又接着值班,很多人都是连续工作36个小时没有下班。

  她向记者讲述了她们护理病人的经过--

  “由于病人没有陪护,所有的起居我们全管,护理工作量非常大,非常累。早上起来,我们要给病人做晨间护理,包括协助病人洗脸、漱口、打早点,不能自理的病人要喂饭。然后做一些医疗性的护理,比如打针,上呼吸机的病人要观测呼吸状况。”

  “这里的重症病人比较多,有的病人一站起来就头晕,大小便时我们要到床头亲自接和倒,有时要拿尿盆给他们憋尿,之后再做好一系列的消毒,比如给病人的大小便消毒,给病房消毒,给工作人员的走廊消毒等,不同的房间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都要做大量的消毒,一个上午这些事必须完成。”

  “现在病人是两、三个人住一间房,房间里设施比较齐全,有呼叫系统、彩电、空调、厕所、浴室等,能够保证病人不出房间,以减少对外界的传染。护士都是两小时轮换一次,和病人呆在一个房间,因为病人一旦呼叫我们,就来不及,所以必须要保证病房内每时每刻都有护士。她们在里面装备齐全,都穿戴口罩、眼罩、鞋套、帽子等防护服装。”

  “每个病区的走廊内都有输送柜传递物品,输送柜有两层玻璃组成,外面的一层靠近走廊,送物品时,先打开外面一层的玻璃,往里面放进药品或饭菜,关上外面的玻璃后,病房内的护士打开里面玻璃拿过物品再分发给病人。”

  “病人刚进来时,发高烧的比较多,面容都很痛苦,但治疗还是比较配合,到他们慢慢恢复后,都对护士十分感激。有一位病人掉着眼泪对我说:‘我一个传染了好几个人,你们在我身边工作,真是太危险了,你们对我付出太多了。'每次听到这样的安慰话,就会让我们很感动、很欣慰,忘了的工作累和苦了。”

 
     非典冠状病毒
     非典冠状病毒
 感染“非典”病毒患者的肺部组织切片

“护士的鼓励让我有了力量”  

  在征得一名患者的同意后,记者拨通电话与她取得了联系。这位病人是出差到香港回来后感觉有症状,自4月5日入院,在护士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病情有了很快的好转。从她的语气中听得出她的心情很愉快。

  “一进来的时候,情绪很不好,当天晚上发烧39度多,当时碰上医院正在抢救一位外国人,心里非常紧张。进来的时候发烧4天,接着3天没有发烧,然后又发烧。发烧的时候,头和全身痛得非常非常厉害,还很憋气,浑身乏力没有劲。一开始用药量很大,主要是输液,一直从早上输到下午,晚上还要输几个小时,还要打退烧针,一直躺在床上,说话喘气。从第7天开始到第11天发烧,之后就感觉在慢慢恢复。”

  “我从心里十分感谢这里的医护人员,他们不光是在疾病上给予我们治疗,在精神上也给予很大的支持。因为得了这个病的人心情很不好,她们在精神上给我的关心起了很大作用。记得我入院第二天早上根本不想起床,昏昏欲睡,情绪特别不好,但护士一进房间,就叫我的名字说:'嗨,快起来吃早饭了。'护士说话的语气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个正常人的状态,我当时就感觉心情好转了许多。”

  “她们(护士)为了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有一位叫李岩的护士,每天与孩子通电话时,6岁的女儿老是问她‘妈妈什么时候能回家?'这时李岩从口袋里掏出女儿的照片,一边看着照片一边流着泪说:‘妈妈得过一段时间,等得这个病的人少了一点的时候,再抽出时间回家看你。'这就是我身边美丽的白衣天使,一想起这些感人的场面,我全身都有了战胜病魔的力量。”

  “我现在要服药了,让护士和你说吧。”

  旁边的一位护士接过了话筒--

  “这位大姐已说了很多,我们要做的事太多。现在最希望能早日战胜‘非典',让病人能早点出院。”

  电话中她停了停,接着说:

  “地坛公园的花儿都开了吧,我们很想呼吸几口外面新鲜的空气。” 
 

 

“我们无怨无悔”
              
                  --记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的白衣战士
 

  “如果我们躲开,病人就更没有指望。”北大医院感染三病房的一位年轻大夫说。

  20多天以来,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的白衣战士们日日夜夜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给病人送去的最大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眼神都是对病人的最大鼓励。

 

共产党员始终冲锋在前  

  

  共产党员李朝晖是北大医院的护士长,她和各监护室调来的护理们主动要求救护危重的上呼吸机的病人。为了工作,每天她只能站在窗前与去上学的孩子告别,年幼的孩子只能含着眼泪隔着窗户喊“妈妈”,让妈妈保重。

  北医三院年轻的共产党员冯丹丹最先护理的是一个气管插管、靠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相对于未插管的非典病人,传染性要更大些。病人刚插管的前两天,没有密闭式吸痰管,每次吸痰时,拔开呼吸机管路与气管插管的接头,就会有病人的分泌物喷出来,因为和病人近距离,又是面对面操作,随时有被喷到脸上的危险。但是冯丹丹根本顾不上考虑个人安危。

  支部书记蔡再同是人民医院的护士长,每天她都连续工作14个小时以上。一天晚上,有两个非典病人转院,路上需要跟随医生,已经干了14个小时的她二话不说,又抬着病人上了“120”急救车,安排好病人回来已是午夜。

  同事们说:“在蔡再同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大无畏的精神。”当蔡再同发现非典患者病情恶化时,始终不离工作现场。病人死亡后,她亲自消毒处理尸体,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位刚被替换下来的在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工作过的大夫说,隔离病房的工作太辛苦了!隔离病房事迹又太感人了!

  正在基层锻炼的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高占成被医院紧急召回,他顾不上回家看一眼,便投入到隔离病房的工作中。两周后医院派人替换他时,他却要求接着再干。

  急诊科的主任医师朱继红说,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穿着隔离衣,工作起来浑身是汗,像是在蒸桑拿,体力的消耗可想而知。他们不能回家,临时床铺是公用的,洗衣晾衣又不方便,饭菜总不如家里的可口。隔离病房护士们姐妹情深,互相谦让,工作中则是争先恐后。好多护士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却只休息3、4个小时。他们每个人都宁愿自己多干一会儿,好让同事多休息一会儿。

  护理部领导不忍心看到又有护士被感染,委婉地告诉她们做完治疗后可以离开一会儿。可护士们拒绝了这份关怀:我们是护士,离开了病人怎麽办?

  在非隔离病房,考验也无处不在。4月16日,人民医院8病房一位心衰病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而该病人生前被怀疑感染非典,谁来料理尸体,谁就可能被传染。护士长许延敏独自承担了这项工作。死者比较胖,包裹起来非常困难,做完之后,许延敏整个人也快虚脱了。她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看到患者胸片一张比一张清晰倍受鼓舞  

  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每天推着沉重的器械为病人进行床旁拍片,他们为此多吸收了射线,也成为易感染的高危人群,但他们毫无怨言地说:“只要看到患者胸片一张比一张清晰,一张比一张好起来,就不知道能鼓舞多少人。”

  “除了战胜病魔,我们别无选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专家黄悦勤坚定地说。

  黄悦勤告诉记者,目前战斗在第一线的北京大学医务人员们心态良好。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们知道,在疾病面前他们最应该和病人站在一起。

  虽然时时面临着威胁,但透过眼罩,通过眼神,医护人员相互鼓励。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坚定工作,团结作战。每一个人都表示将以高度的责任感不辱使命,以精湛的医术机智应战强大的敌人。

  目前,北京大学已有2400多人主动报名参加防治非典一线工作。他们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已年过花甲,有的刚刚歇完产假,有的爱人正在生病,但是都无一例外地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人民医院一位老职工报名时说:"谁不怕得病?有什麽比生命更宝贵?我只是觉得我已经50岁了,我想把安全多留给那些在病房工作的年轻护士们。"一位老教授这样写道:"我不为出风头,我真心实意地要求去SARS(非典)病房工作,我身体好,医学基础扎实,我去后一定好好保护自己,请领导放心。


 
 
 
“争取不让我们的医务人员病倒”  

  “争取不让我们的医务人员病倒”是北大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它的背后倾注着感染管理科全体同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心血。

  感染管理科主任李六亿自从非典在北京出现第一例病例开始,就以她特有的职业警觉向有关部门提出各种议案,使各级领导和医务人员能够较早地树立防护意识。

  北大医院是处于市中心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平时日门诊流动人员高达数千人次,本院拥有近3000多名职工,在短时间内使全体职工建立起规范的防护意识,特别是使直接诊治病人的一线工作人员具备严格的防护观念,同时又不能造成无谓的恐慌,其工作难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感染管理科的全体人员吸取大量国内外先进的防护经验,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随着病人的数量增多,医院的隔离条件是否到位成为保护医务人员和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关键。管理科全体出动,从洗手方法、消毒隔离区的划分,到所有与消毒设施有关的设备一一进行安排。近一个月来,他们超负荷地工作在医治病人的最前沿,每一分钟的督导工作都饱含着他们高度负责的精神。正是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辛勤的劳动,不仅保证了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也稳定了工作在最前沿的医务人员队伍。这一令人欣慰的结果是对他们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最大的肯定。


  “在死亡面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勇敢的。在人人自危的时候,我们只能相信你们,我们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表示敬意。"一群大学生在给北医三院感谢信中写道,"我们按照你们的建议保护自己。配合你们和非典斗争到底。请你们保重自己,你们拯救的是――整个人类!”

  白衣战士们深情地表示,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是战胜非典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