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钧
提到美国传教士描写中国的作品,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明恩
溥的《中国人的特性》。该书出版于十九世纪末,影响广大。鲁迅在
日本留学期间就曾读到过这本书的日译本,题为《支那人的气质》,
大为赞赏。该书在赞扬中国人节俭、勤劳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
了国人的种种陋习,诸如死爱面子、缺乏时间观念、因循保守等,这
些指责对于一直思考着中国国民性的鲁迅来说,一定是“心有戚戚焉”。
后来鲁迅还不止一次提到这本书,例如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一文中,鲁迅就借题发挥,对中国人好面子的心态做了淋漓尽致的讽
刺。
也正是在这一篇文章中,鲁迅还提到另外一部美国人写中国的书,
即“威廉士的《中国》(《Middle Kingdom by Williams》)”。
这本书按照我所看到的版本情况,英文题目是《The Chinese
Kingdom》,中文名为《中国总论》。象所有西方来华传教士一样,作
者S.W.Williams也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卫三畏。另外,注释中
将这本书的出版年代说成是1879年,恐怕是不确的。我手上的这本书
是1848年在纽约出版的──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
无关宏旨。鲁迅提到这本书,是因为日本作者安冈秀夫在讨论中国菜
时引用了该书有关中国人“好色”的结论。鲁迅称自己“对于外国人
的指摘本国的缺失,是不很发生反感的”,但是对于这样的无稽之谈,
爱憎分明的鲁迅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他用自己家乡美味的竹笋为例予
以驳斥,痛快淋漓,让人读后感觉仿佛夏天喝了雪水一样。但是我估
计鲁迅当年并没有看到《中国总论》这本书,所以好奇心驱使我去寻
找原始的证据,结果发现了这样一段话:“这个沉溺于感官享受的民
族寻求的许多食物,都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欲的性质,而且大多数
从国外买进的用做食物的产品也是为了这种性质。”(该书英文本下
卷第50页)。看来安冈秀夫确是有所本的。
但是《中国总论》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认为从某种意义
上说,它是美国第一部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分上下两卷,凡
23章,从中国的历史地理到风土人情,从政治经济到文学艺术,几乎
无不涉及。总得来说,它的描述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作者说他写这本
书的目的之一在于“剥离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所被给予的那种奇特而无
名的可笑的印象”。可见作者的出发点还是好的,虽然得出了一些荒
唐的结论,上文即是一例。但暇不掩瑜,总体上说,我认为这本书的
价值是应当肯定的。
该书作者卫三畏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生活了
40年,编过报纸(《中国丛报》),当过翻译(《中美天津条约》谈
判),最得意时还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对中国的情况十分了解,
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是美国第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
所以1877年耶鲁大学设置第一个中国学讲座时,就聘请卫氏作为首任
教授。除了《中国总论》之外,卫教授还著有《简易汉语教程》、
《我们与中华帝国的关系》、《汉英拼音字典》等汉学著作。
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曾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总不肯研究自己”。
现在,可以告慰迅翁的是,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我们不
仅在研究自己,而且还十分关注别人研究我们的成果。鲁迅晚年还念
念不忘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现在已有了好几种译本,我手头的
一本是1998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全译本,其中还特地将1890年
版被删去的部分补译出来,实在是功德无量。在目前译介西方“汉学”
和“中国学”著作蔚然成风的大环境下,尽早读到《中国总论》的中
译本应该不是一种奢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