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频道


 

 

评书

  

  评 书 据老艺人们传说,评书的南北两支派,都是明末清初柳敬亭传下来的。

  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随漕运总都蔡士英北上,曾在北京 说评书,而且收了王鸿兴为徒,因此在京师播下了种子。王鸿兴手下有何良 臣、安良臣、邓光臣三徒弟,时人称为“三臣”,成为评书权威,且自立门户,后来北京的评书演员皆是这三个支派传流下来的。 当年,说评书的这个门户,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曾在掌仪司立案,有皇家颁发的龙票。直至光绪年间,这件历史文物,才被评书界 的一位后人所遗失。

  早年,评书本是说唱相兼的玩艺,有如现代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说 与唱相辅相承。只因光绪年间听说的多为一班太监。因此,宫中慈禧所闻, 传其入宫。在禁地演唱诸多不便,遂改“评讲”,仅以桌凳各一,醒木一块 ,去掉弦鼓,用评话演说。于是,说评书这种表演形式就被肯定下来了。 清代,民间说评书的,绝大多数是在街面的甬路两旁支棚立帐,摆上长 板凳,围成长方形的场子,谓之“撂地”。只有少数评书艺人才上茶馆献艺 。

  庚子事变(公元1900年)后,评书茶馆才畅兴起来,民初是评书茶馆 的鼎盛时代。 开茶馆的初创“书座”,须通一个所谓“请事家”(即说书馆内的主持 邀角者)来邀请评书演员。照例由头一个演员给评书茶馆举行“开荒破台” 仪式——祭周庄王、文昌帝君、柳敬亭之后,送给这位评书演员一个装有现 金的“台封”才能开业。在收入上按评书界的行规是“三七下帐”,说书的 挣一元钱,个人只拿七角;开茶馆的拿三角。开书头天和最末一天挣了钱“ 头尾不下帐”全归说书的。每一位说书的演员,在一个书馆内只许说两个月 ,名为“一转”。内城的评书茶馆都是白天说书,晚上卖清茶。

  前三门以外 的评书茶馆都是白天卖清茶,灯晚说书。内、外城的评书茶馆,黑白天都说 书的只有宣武门大街路西“如云轩”、“森瑞轩”;磁器口虹桥“天有轩” 和天桥“福海居”(俗称“王八”茶馆——业主姓王行八)。

  评书,演者仅一人,光说不唱,其道具不过醒木一块、手绢一块、折扇 一把。开书时先念一套赞词,多是赞以上三种道具,然后才转入正题。所说 的书目多是整本大套的长篇书目,每说完一小段便使“扣子”,用以抓住听 众。一般传统书目的内容,是以历史故事和武侠故事为主,有袍带书《三国 》、《西汉》等;长枪书《精忠岳传》、《英烈》,等;短打书《水浒》、 《七侠五义》等;神怪书《西游记》、《济公传》等之分。小段的“片子活 ”以《聊斋》故事为题材的书目《崂山道士》、《梦狼》、《画皮》等。

  50 年代以后编演的新书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长篇及许多中、短篇书 目。 北京新代评书演员辈出。如:清末民初的双厚坪(艺名双文兴),满族 ,北京人,说书路子宽,常以《水浒》、《精忠》为最精采的书目,当时被 誉为“评书大王”,与谭鑫培、刘宝全合称“艺坛三绝”。双厚坪的后人杨 云清最擅说《济公传》和《水浒》。

  群庆福,自清末至民国期间在评书界享 名40年,以说“公案”书见长。有“活黄天霸”的别称。

  王醚魁,23岁 即开始在北京说评书,专说《七侠五义》。连阔如,满族人,抗战前,以说 《东汉》成名。解放后说《三国》、《水浒》,也获得好评。

  80年代以来,天桥宣武书茶馆有连丽茹的评书《东汉》、《西汉》、 蔡连贵的《隋唐》。现在,天桥乐茶园有马增琨的评书《七侠五义》。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