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莫忘匡互生
沈阳教育学院袁景禹
匡互生字济,号务逊,又号日休。1891年11月1日生于湖南邵阳东乡长沙村,1919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数理部,1933年4月22日病逝于上海。
他曾点燃火烧赵家楼的烈火;他曾拟以炸弹结束军阀张敬尧的性命;他曾破格聘任毛泽东为湖南一师的国文教员;他曾苦心创办立达学园,成绩卓著,功在社会。
火烧起家楼的点火人
1919年5月4日下午4点30分,五四运动演出了壮烈的一幕--火烧赵家楼。
谁是点火者? 一说是北京高师学生俞慎初。可是,俞慎初却说是“某君”。他回忆道:五四当日游行时,我和某君同在队伍前面,他要我快跑去卖盒火柴,我知道他不吸烟,干么要火柴?但立刻体会到他要买火柴的意图,便迅速地离开队伍买了一盒给他,这盒火柴果然得到了妙用。
当游行队伍逼近曹宅,只见大门紧闭。如何打入?“突然有领队某君,奋不顾身,纵步跃上(大门)右边小窗户。”“不顾一切地跳下去,迅速而机警地把大门开了,于是大队学生蜂拥而入”。“放火的人也就是那位跳窗户开大门的某君。”
俞慎初特地注明“某君”是湖南人,高师数理部学生,曾习武术,臂力过人。匡互生正是湖南人,高师数理部学生。问题是,他会武吗?戈雅回答:匡互生13岁拜师习武,两个学期下来,武功已相当出众,尤其臂力过人。
当年打入曹宅的诸闯将如周为群、周予同、杨明轩、初铭音、夏秀峰、张石樵等,都以回忆印证了“某君”即是匡互生。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的夏秀峰在《五四亲历记》中写道:“五四那天,当学生群众到达曹汝霖家门前不得其门而入的时候,匡济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就从缺口爬进去,摔开守卫的警察,将大门打开,群众便蜂拥而入。”匡互生的同班同学周为群在接受《新文学史料》编者采访时说:“曹宅的大门右侧有一个小窗,仅可通过一个人身,且有厚木门关住,这时匡互生就一拳打破这个窗门,独自爬进窗口,我在下面托了一把,他就很困难的、也极危险的进入宅内,一忽儿把两扇笨重的大门敞开,门外的人一拥而入。”那么,首先打入曹宅者是否点火者?也有人讲,点火者是北大学生黄坚。可是,北大学生肖禀原的回忆有力地排除了这一说法。“我行至曹家门外,看见穿长衫的两个学生,在身边取出一只洋铁扁壶,内装煤油,低声说'放火'。然后进入四合院北房,将地毯揭起,折叠在方桌上面,泼上煤油,使用火柴点燃,霎时浓烟冒起。我跟在他们后面,亲眼看见。大家认得他俩是北京高等师范的学生”。其实,“他俩”是匡互生与周予同。周予同当时是北京高师国文部学生。他说:“我们找不到几个卖国贼,便要烧他们阴谋作恶的巢穴。于是,匡互生便取出火柴,同我一起-…·放起火来了。'”“动手点火者就是北京高师数学科四年级学生匡互生。”这里不但揭示了俞慎初为“某君”所买火柴的“妙用”,而且证实了“放火的人也是那位跳窗户开大门的某君”。
火烧赵家楼是五四青年的正义行动。此举严惩卖国贼,大快人心,此火光照史册,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其点火者,堪称勇士,可谓英雄!
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匡互生忧国忧民,救国心切,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忧民之情,救国之志在其给友人的信中有明确的表示:“我们对于大多数受人愚弄宰割的老百姓,实不能不洒同情之泪。洒泪犹不中用,我们更不能不奋然而起,作点革命的工作,为人类留点正气,为社会开条生路。”
早在少年时代,匡互生已萌发了为民牺牲乃英雄的意识。他9岁那年,家乡大旱。有一位叫贺金声的人亲赴省城长沙,请得10万石谷子以救济灾民,使几十万灾民渡过了饥荒。两年之后,贺金声领导邵阳人民开展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宗教势力的斗争。这场斗争因中外反动势力镇压而失败,贺金声壮烈牺牲。从那时起,这位义士便成为匡互生崇拜的英雄。
匡互生“奋然而起,作点革命的工作”,始于辛亥之役。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湖南一马当先。时年20岁,正在长沙邵阳驻省中学读书的匡互生,毅然扛起长枪,跟着石基老师勇敢地投入攻打巡抚衙门的战斗。战斗结束,他们又执行防守小西门的任务,保卫经过战斗洗礼的省城。为彻底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参加了学生军,准备随军北伐。后因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北伐告停,他才快快地口到学校课堂。
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湖南,旧景依然。督军汤芗铭鱼肉百姓,无恶不作,故群众称其为“汤屠”。身在校园、心忧天下的匡互生以笔当枪,向汤芗铭开火。他在一篇题为《时事感言》的作文中,揭露、痛斥“汤屠”的劣迹。这篇作文深受国文老师李洞天的赏识,被评为佳作,在全校展览。“汤屠”闻知此事,欲拿当事者问罪。匡互生在李老师的掩护下离校脱险。随后,不只李老师被投入牢狱,含恨而死,就连校长刘武先生也被判10年徒刑。严酷的现实逼迫他走出乡关。他深藏对老师、校长的感激之情,决心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同反动统治斗争。
1915年,匡互生考入北京高师,1919年夏毕业高校。这一时期的国家状况,正如他在《五四运动纪实》中所说,是“灾害并至”,“险象环生”。袁世凯已接受《二十一条》:段棋瑞又向日本大笔借款,同日本签订军事协定。他们以此大量地出卖国家主权和领土。见此"险象",匡互生心急如焚,常与同学痛论国事,非常感慨。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他与同学相约参加了发生在1918年5月的北京学生向总统府请愿活动。可是,“几个被推去见冯国库的代表,被冯国库一场圆滑而兼恐骇的话骗了出来,所有同去的学生也就不得不各自跟着代表回到学校去了”。这次请愿活动的失败使匡互生认识到,爱国学生运动若无中坚分子领导则不能奏效。因此,1918年下半年,他在高师秘密组织了爱国团体--同言社,不久后改名为工学会。其成员都以爱国救国为目的,激烈主张反对强权主义。
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匡互生慨叹“庆父不死,国无宁日”,自信“筹思数夜不交睫”。终于决心:用手枪或炸弹除掉曹、陆、章三个卖国贼。1919年5月2日、3日他与校内外的志同道合者秘密聚会,相约暴动。这些热血青年置生死于度外,“绝无丝毫恐惧和苟且偷生的念头”,只觉得有“同往牺牲的快乐”。在他们准备暴动时,每人已将遗书书出,并将后事托付于人。匡互生对友人的委托是:“我死后,要家人知道,我为救国而生,为抗敌而死,虽死无憾。”起初,他们计划在5月7日“暴动”,因为国民外交协会拟于5月7日在中央公园召开国民大会并让曹汝霖等人到会接受质询。匡互生等人打算趁此机会采取行动,将曹汝霖等打死一两个。后因五四运动爆发,他们便决定在五四这天相机行事。游行队伍在东交民巷受阻时,提出并带领大队向赵家楼进发的,正是匡互生等人。当时他们听说三个卖国贼正在曹家开会,则想到那里对三人施以暴烈行动,来一场血战。由于在曹宅找不到三人,因而匡互生等人才以火烧的方式对曹贼予以惩罚。所以,匡互生点火决非因一时冲动,而是他爱国思想与行动发展的必然之举。
除旧布新的教育家
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后,曾在长沙楚怕小学任教,“驱张运动”胜利后;出任湖南一师的教务主任。当时,湖南一师的校长由省长公署秘书长易培基兼任。易培基思想开明,重用新人,十分信任匡互生。由于他在省里工作繁忙,因而湖南一师校内的事务全由匡互生筹划。
匡互生主持湖南一师的工作,时间不长,仅仅是1920年下半年一个学期。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把五四精神传入校内,使学校出现一派新气象:更新了教师队伍、教材、教风、学风与校风,改革了学校管理制度。当时,匡互生力主聘任毛泽东为一师教员,此举不同凡响,实为教育界美谈。匡互生回到湖南后,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他对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渊博学识十分钦佩,决定聘请正在一师附小当主事(校长)的毛泽东到一师任教。可是,一师的条例规定,来校任教者的学历,须是大学毕业。为让毕业于本校的毛泽东有资格登上母校讲坛,匡互生特地在学校的条例中增补一条:一师附小的主事可以到一师教课。于是,毛泽东被破格聘任,成为一师的国文教员。这件事不仅说明匡互生独具慧眼,知人善任,也说明他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匡互生在1930年搞了一年新村运动之后,曾在中学任教。到1925年,他与陶载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在上海江湾地区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立达学园。他们的办学宗旨是"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相生活,以促进文化,改造社会"。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即做人要立场坚定,通情达理,只有如此才能立足于社会,才有立身立业的根基。这是"立达"的含义。所以叫学园而不叫学校,因为匡互生认为,学生
好比幼苗,这里就是他们自由发展,健康成长的园地。 留有正气在人间匡互生艰苦创业,积劳成疾,于1933年4月22日因肠癌逝世,年仅42岁。"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应该活在人们的心中,想"给人类留点正气"的他,确实给人类留下了正气。后来人特别是师者应该学习、继承、发扬这些正气,让浩气长存。
第一、爱国爱民。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讲到了“人类正气”,并且强调道:“共产党就是代表人类正气的”。他认为,在人类正气的诸多表现中,当居首位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具有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这就是爱国爱民。匡互生虽然不是共产党人,但如前所述,他具有爱国之心,爱民之情。
第二、痛恨腐败。清王朝是腐败的,他扛起大枪,勇敢地参加推翻它的战斗。北洋军阀是腐败的,他与那帮卖国贼、贪官污吏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或口诛笔伐,或烈火焚烧直至拟用炸弹轰击。这种不畏权贵、疾恶如仇的精神实难能可贵。
第三、民主作风。匡互生主持湖南一师工作期间,果断地废除旧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民主管理体制。他创办的立达学园不设校长,而特设由师生员工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决定学园一切重大事务的校务委员会。他是校务委员会的主任而不是“主子”。
第四、正直坦诚,从小练就一身好武功的匡互生不恃强自傲,以强凌弱。出于强烈的正义感,他常打抱不平。因此,乡里的土豪劣绅、地痞恶霸都畏惧他。五四那天,曹宅起火不久,军警抓走32人。32人被当局定为“造乱”分子。当学生们讨论如何营救犯人时,匡互生表示,首先打入曹宅和点火的是他本人,不能让死人替他受罪。他打算“自首”以换出32人。同学力劝:这是伟大的学生运动,“非个人举动,个人自首,反减少运动效力”。听此劝,匡互生默认,方未去“自首”。
五四莫忘匡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