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防治有术
从2003年初起,一种最初症状类似感冒,但病情发展迅速,并出现死亡病例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我国广东、香港等地流行,也在相当多市民中引起恐慌。针对市民的种种疑问,有关专家就“非典型肺炎”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非典”究竟为何物 最终病因目前还没有确定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介绍,此次出现的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则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介绍,非典型肺炎在诊断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病人高烧、干咳,并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有病人痰中带血丝,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白细胞正常或下降;值得一提的是X光胸片特点与临床状况分离,一般的肺炎先有很重的临床表现,后在X光胸片上可以看到肺部有阴影变化;但此次则是在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时,X光片中已显示病人肺部有絮状阴影,并呈快速发展趋势;通常,高烧患者应用抗生素都会有明显效果,但此病用抗生素大多无效。另外,大多数非典型肺炎病人可治愈,个别病情恶化凶险,约有7%的病人需做人工呼吸。
据介绍,此次非典型肺炎的病因至今尚未最终确定。经过卫生部跟广东省专家的努力,目前已经否定了肺鼠疫、肺炭疽、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军团病等这些疾病,现在比较集中研究的是病毒和衣原体。中国的专家已经在五个尸体解剖标本上,发现有类似衣原体的颗粒。境外很多专家则认为发病原因可能是一种病毒,主要集中在冠状病毒或副粘液病毒。但是最终的病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明确地确定。
中西医治疗效果好 绝大多数染病者可痊愈
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能够治疗非典型肺炎,也没有疫苗可以确实预防非典型肺炎,但经过及时的支持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后,绝大多数染病者可以痊愈康复。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推荐治疗方案包括:
(一)一般性治疗: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定期复查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每天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
(二)对症治疗: 1、有发热超过38.5℃者,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2、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
3、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
4、气促明显、轻度低氧血症者应早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儿童忌用阿司匹林。
(三)治疗上早期选用大环内脂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药球菌感染,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等。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建议应用激素的指征为:①有严重中毒症状;②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应有规律使用,具体剂量根据病情来调整。儿童慎用。
(五)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治疗原则为: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六)可选用抗病毒药物。
(七)可选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4大措施防范“非典” 北京已有应急措施
尽管此次非典型肺炎的确切病因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根据近段时间的观察,专家们发现,非典型肺炎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性强,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短距离飞沫传播、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一般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医护人员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目前,专家们已经摸索出了疾病传播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
如果确有家人或朋友证实感染非典型肺炎,患者应该戴上口罩,预防传染给其他人;探视和照顾病人的人也要戴上口罩,减少受感染的机会;同时留意自己身体状况。有关医务人员也建议:一旦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和体征,怀疑感染了非典型肺炎,一定要及早到医院就诊。是否住院观察应由医生决定。此外,住院后照x光检验将有助于最后的诊断。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刘泽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目前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平稳,且有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据介绍,北京对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共有11个监测点,监测结果每日上报;全市所有医疗机构都开设了非典型肺炎的监测点,医务人员都受到了关于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培训,有一套完整的系统。
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也表示,北京市卫生局已制定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建立了对疑似病人迅速转送的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是指在专家的严密监测下,如果一旦发现疑似病人,立即有专门的防病应急救护车出动,由专门的医务人员监护下在一小时内送到指定医院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据悉,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网站上都已公布了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相关内容,市民可以登录卫生部网站www.moh.gov.cn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www.chinacdc.net.cn了解详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