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一次特别的通话

北京晚报

  2003年5月12日星期一,上午九点半,坐在北京急救中心的120“非典”热线电话机旁,铃声再次响起,我习惯地迅速拿起了话筒,熟练地说:“您好!120‘非典’热线。”

  “你好!我是王岐山。你们工作辛苦了!”

  “啊!是王市长!您好!”

  “现在的热线接听还非常忙吗?和最初相比,老百姓的恐慌情绪有没有缓解哦?”

  “还好!相对来讲,因为恐慌而打来电话的市民现在已经比较少了;随着疫情的控制,电话的接听次数也比最开始的时候有所减少了。当然,在每天的一些特定时间段,还是比较忙,往往是刚刚挂断就接通了另外一个,现在每天每部电话大概需要接听80至120次热线。”

  “哦,看来还是较以前有所缓解。这就让我很欣慰!你们的辛苦没有白费!那么,老百姓打来的电话,都主要问一些什么问题呢?”

  “有恐慌情绪反应的已经明显减少了。总体来说,有相当数量的市民还是咨询症状,我们这些工作人员也通过看电视和相关资料,随着目前医学家们对SARS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时地把一些既新又可靠的有关症状的信息准确地反映给市民;同时,也有一些市民献计献策,还有许多人报名做抗击‘非典’的志愿者,热情都非常高!一些市民还打来电话,通过我们向广大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好!好啊!我也要向你们表示感谢啊!其实你们就是奋斗在一线的啊!你们为缓解市民的恐慌情绪,解答各种咨询,付出了不少的辛苦,成绩也很突出。我现在打电话,也可以通过你们了解到市民的真实情况、一线的工作情况。我感谢你们!你是———”

  “哦,我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学生志愿者,我们在这里参加工作的都是志愿者。而且我们在座同学也都是一个团支部的。”

  “是团的志愿者,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大学生,那我就更加要感谢你们啊。真不错!同学们都还好么?工作辛苦,要保重身体。”

  “谢谢王市长,同学们都很好。说实话,可能每天说话太多了,个别同学嗓子有些哑。虽然连续工作了几个星期,绝没有一个人抱怨,作为北京大学的医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珍惜这次接听工作,能为控制疫情,缓解市民恐慌情绪出一份力,我们义不容辞。其实那些在一线工作的医护工作者和我们的老师们才真正辛苦;总在电视上看您讲话,我知道,您也真的非常地辛苦啊。”

  “同学们可以有时间休息吗?在急救中心有休息的地方吗?”

  “噢,是这样。我们志愿者的工作每天从早九点到晚九点,需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一共50多人,不过我们分成了两个班,这样就可以轮换,每班20余人每天连续工作6个小时。”

  “那么,可以休息吗?”

  “6个小时连续工作不休息。”

  “大家的身体行吗?”

  “谢谢您,没关系的,我们下了班可以回到学校休息的,都是年轻人,算不了什么。而且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每天都会有学校派车接送我们上下班的。”

  “这我就放心了,再次感谢你们!请帮我转达对同学们的问候,你们为北京的SARS防治作出了贡献,你们的工作相当重要,再接再厉吧,一定要大家保重身体!

  “王市长,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心尽力。”

  “好,感谢,我会再和你们联系,保重!再见!”

  “再见,您也多保重!”

  “好,再见!”

  放下了市长的电话,我有些激动。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更加坚定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坚定了报效国家的决心。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累些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人民服务——义不容辞!

  电话又响了,我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更加认真,更加坚定,义不容辞。(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991团支部支部书记郑鑫)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