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数字变化的背后
新闻晨报
5月8日,北京每天新增的确诊病例还在百人上下徘徊,而仅仅过了11天后的5月19日,这一数字就变成了个位数:7。
曾经连续多日每天新增百名以上非典病例的北京,近几天来出现了好转迹象,尽管还不排除反弹的可能。
昨天,本报记者致电北京小汤山医院,采访了一位即将出院的非典患者;我们还连线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疫情分析权威专家金水高对话。从他们的话语中,多少能揭示出这数字变化背后的秘密。
今年47岁的北京市民陈金成本月初被确诊为非典。“出现症状那天我浑身没劲,爱人一量我体温,38.5度,当时就将我隔离在过厅的小屋里了,后来打了120。”
5月3日,陈金成被转到北京市63家发热门诊之一的垂杨柳医院,医生让他住进了非典病房。4日凌晨,陈金成被转到了小汤山医院。这座仅花了7天便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传染病医院,已收治了全北京三分之一的非典病人。
就在陈金成被诊断为非典病人后,相关部门围绕着他一刻不歇地忙活开了。垂杨柳医院根据他提供的详细材料,很快通知了朝阳区卫生防疫站和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区卫生防疫站接到通知后立即联络街道,陈金成的爱人接到街道电话,得知丈夫确诊为非典。紧接着街道详细了解了陈金成接触的范围,将他家所在的楼道5层以上全部隔离。陈金成爱人和孩子此后便闭门不出,过起了“电话日子”。
陈金成到了小汤山医院的当天便接到了单位的电话。单位确定他是在5月1日后才感到不适的情况后,才松了一口气,要不然还要对单位人员采取隔离措施。而陈金成作为新增的非典病例,被公司上报给主管单位,最后再报到市卫生局;同时,街道亦将他的名字上报给区委,区委再上报到市卫生局,经过核准,陈金成被确定为非典病例。
医院把陈金成和另一个症状较轻的患者分在一个病房,他们每天打两次消炎点滴,服抗病毒药。陈金成说,病房的设施不错,电话、电视俱全。他每天都与家人通电话,告诉他们医院的情况。
“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工作很到位,毕竟是部队来的,让我们很放心。我们在这里每天都看电视,关注北京市政府对疫情的发布情况。”在小汤山医院病房,收看政府发布的疫情信息成了陈金成每天必做的功课。
短短20多天,北京的疫情控制便见了成效?“我觉得这很可信,就拿我来说吧,家里人防范意识强,再加上街道、小区、单位这么一弄,凡是跟你有关系的都给通知到了,监控得那么严密,再传染几乎不可能。”
一周后,陈金成有望从小汤山医院的东门回到自己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