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都要建设 咱们不离岗”

北京青年报

  “非典”侵袭北京,但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却没有停步。在数以万计的建设队伍中,外地民工的贡献不可小视,在地铁五号线工地,在朝阳北路施工现场,在刚启用的小汤山医院,都留下了这些普通建设者的身影。在防治“非典”的斗争中,他们也是一群光荣的战士。

  ■小汤山医院病区维修工张志伟:被患者围着问这问那

  在住总集团第六分公司见到刚刚从小汤山医院解除隔离的张志伟,他脸上还多少有些倦容。5月6日晚,指挥部接到院方紧急通知,住满“非典”患者的3病区病房的水,从室内渗到了护士通道。如不及时抢修,可能出现病毒交叉感染。整装待命的河南安阳外施人员张志伟等3人冲入三区抢修管线。他们摸黑挖开回填土,找到了外线漏水点。

  就在紧张施工的时候,意料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病房里的“非典”患者走出来看热闹,围着张志伟问这问那,一下子使空气紧张起来。张志伟心里明白,当前之计惟有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滞留时间。不久3人接到指挥部命令,医护人员马上前来处理,迅速撤出现场。病房还在渗水,险情并未排除,张志伟一夜未眠,心里沉沉的。第二天一早,他便主动请缨,会同另外4名外施人员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再次进入病区继续工作……上午10点,漏水的外线被彻底修好。

  昨天,保障小分队圆满完成工程保驾和病区抢险维修任务凯旋归来,受到了施工单位住六公司的表彰,每名外施人员都得到了近万元的奖金。对此,张志伟说:“只是为首都抗击非典尽了自己的一点儿力量。”

  ■朝阳北路建筑工人白忠杰:劝说工友留在北京

  今年40岁的白忠杰,来自河南建安总公司五处十一队,别看他年龄不大,却跟着北京城建二公司干了十多年,被同事们称为京城编外市民,也被百名老乡推崇为“大哥”。

  当北京流行“非典”之时,工地上的工友们有的想回家。白忠杰劝说道,这儿的医疗条件比家乡强多了,再说单位的防治做得这么好,怕什么?在这期间,白忠杰家中的妻子也打电话到工地上叫他回家,白忠杰说:这儿是北京的重点工程,不能离开,这儿管理严格不容易感染。他帮着老乡们打电话安慰家属。经过他的劝说,和他一起干活的近百名民工没有一个离开工地的。

  朝阳北路两侧辅道计划在5月1日开始铺设路面,由于“非典”的影响,到4月20日辅道的马路牙子还没做完。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他同弟兄们一起加班加点地工作,经过10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在5月1日前完成了2000米马路牙子的施工任务。

  ■小汤山医院病区水电维修工陈应林:主动请缨留在病区

  要见到仍在小汤山医院内“保驾护航”的民工陈应林并不容易。当记者驱车到北五环北16公里处的北京“非典”定点医院小汤山医院时,身处病房隔离区内的陈应林未被允许接受面对面的采访,他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陈应林主动请缨留在病房,在外施民工中并不多见。”据介绍,仅用七个昼夜建成使用的小汤山医院,病房内的设施处于设备试运行期,在使用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后期病房内设备维修任务就是由陈应林来负责。刚进入病区,就有间病房的洗手盆出现跑水现象,病人情绪激动,院方赶紧找到负责水暖维修的陈应林。进入病房他需要穿三层防护服。他仔细地查看了跑水的具体位置,发现水管破裂。他凭工作经验,在病区走廊里找到了总阀门,更换管件及水管,厚重密实的装束裹得他透不过气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急维修,衣服全湿透了。

  为确保每间病房无跑漏水现象,现在他每天都要逐一进行检查。临行前,记者通过电话与陈应林聊了几句,隔着几道栅栏,终于为他留了张影。

  ■地铁五号线北新桥车站民工陈云来:做好防护确保无忧

  “抗非典让民工懂得了讲卫生”,昨天河南民工陈云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位年近五十的河南施工队民工,以前从没闻过消毒水味,如今不仅要天天和消毒水打交道,而且还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他负责地铁五号线北新桥车站城建集团80名民工的卫生安全。

  北京地铁五号线北新桥车站工地地处中心区,离“非典”定点医院———北京第六医院仅300米。在工地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的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戴上口罩和手套,收集从工地返回人员的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用符合浓度要求的消毒溶液浸泡灭菌后统一洗涤晾晒;第二件事就是到厨房检查落实餐具清洗消毒情况,并安排日常的菜式。午饭过后,他要带领清洁小组到专用消毒池对职工餐具进行统一清洗,并高温蒸煮消毒。入夜了,消毒小组则要对宿舍逐间进行消毒,过氧乙酸的气味非常呛人,即使消毒小组的成员戴三层口罩还是被呛得直流眼泪。

  他对记者高兴地说,“将来回家后,还可以把这一套讲卫生的方法向乡亲们普及普及。

  ■三环路改造工人孙化勇:每天给大伙儿量体温

  在三环路改造和平西桥至三元桥段市政一处施工的民工队伍中,有一位叫孙化勇的“工头”。以往领手下工人干活的他,这些日子,成了量体温专业户。

  记者昨天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即将上夜班的民工们测体温。他指挥着10名卫生员,穿着防护服,逐一测量。不一会儿,记录本就把110名民工的体温全部记录在案。“从五一至今,每天两次测量,一次一本分别记录,已经记录了几十本,而这些记录每天都要上缴,接受疫情监督。”

  孙化勇来自河南商丘,今年已有40多岁了,来京务工已有10年,今年3月初来到三环路施工工地以来,负责着这支110人的队伍。可工程开始不久,就有了“非典”疫情。要把民工留在工地,就必须让他们心里踏实。于是,他开始在10间宿舍设置卫生员,培训他们测体温,为大家消毒。别小看测体温,要让这些平时只和土疙瘩打交道的民工会用、用好还真花了些功夫。每人腋下五分钟,之后,必须用消毒纸巾擦拭。现在,每人不仅能熟练地使用,还都知道了消毒方法。

  通过量体温,民工们还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截止到目前,他所管理的民工不仅没有“非典”,其它病症也没有发生。他们所承担的三环路工程,每天都在按照计划向前推进着。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