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在非典的日子里
人民网
在非典笼罩下清华园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很庆幸自己是校园媒体中的一员,学生记者的身份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我把令我感动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这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
感动之家庭篇
“儿啊,母亲时刻想念你,在外学会保重自己,注意营养和休息,这阶段尽量少外出预防非典。母亲天天为你祈祷!深深爱你的妈妈。
“妈妈,你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每天我都在户外锻炼身体,趁机吃了好多好吃的。学校里发了中药,好苦啊:b但宿舍里互相监督,每天都喝两杯呢。现在我可注意卫生了,随时洗手,而且叠被子,非典也帮我改了些陋习呢。你在家里也要小心啊,尤其是爸爸,不要抽烟了,还有奶奶要注意保暖。我会经常和家里联系的,盼望暑假回家,吃你烧的鱼^o^儿上。”
我在学生清华上看到同行写的这则《非典型短信(来自妈妈的问候)》时,心里既感动又有点难受。的确,非典的肆意横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恐惧与慌乱,但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心,家庭的温暖,其实这些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是冲淡在了平时忙碌学习中。非典也让我们长大了,电话那端仍是父母的嘘寒问暖与千叮万嘱,而电话这端的我们也想到了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责任。很多同学在非典肆虐期选择了不回家留在学校,问及原因,一位接受采访的同学说,“回家?万一自己路上感染了,然后又把病毒带回家,那不是太对不起父母了吗?还是别回去了。”我也接触过很多其他的同学,不少都有类似的想法,或许就如他们所说的那样,非典让我们少了一份对家的依赖,多了一份对家的责任。
感动之同学篇
“嘟……”电话铃声又响了。
“喂,您好,请问***在吗?”
这是一个下午内接到的第六个电话,我的高中同学们听到学校开始限制出入的消息,都打电话过来“慰问”。
“你现在怎么样阿,没什么事吧?自己要多注意身体阿。”
“你们报纸还要出吗?要是去采访一定带口罩,最好再带上护目镜。”
“现在贵州还没有病例,要不你到这儿来避难?”
……
听着同学说的话,握着听筒的手感觉到阵阵暖意。或许是平时太忙了,忙学习、忙社会工作,忘记了身后还有这么一群要好的朋友,在节假日我甚至忘了给他们打个电话,送一句问候。哎!
忽然想起前几天收到的北大医学部同学发来的E-Mail,她说,就算现在让她立刻上一线,她也会觉得很幸福,同学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都让她觉得很开心,那是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以前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在同学心中还有这样的地位,原来,幸福竟可以如此的简单。
我,又何尝不是这种感觉。
感动之水木篇
非典来了,学习压力减轻了,相关活动取消了,水木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清华特快,SARS专版,同学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新近的消息。
“我们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在风雨中永恒!!!”
“真心祝福祖国,真心祝福人民!”
“祝福——清华!”
“千万要让SARS远离广大的农村!!”
“民工也是人,也应该给药。现在大家应该不分彼此,而且民工也是为我们服务的,不给不能体现清华的人文精神。”
“想回家,但是坚决不回!今天刚知道又有几个别校的同学回家了,有些失落,但旋即心境平静下来。不管别人如何,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只能默默祝福他们。别人可以回家,但是自己不能,因为怕自己会遗憾终生--农村,乡下,或许现在已经是最后一块不受污染的世外桃源,不想因为自己的归去使家乡父老恐慌,更不想使自己变成荼毒家乡的凶手--非典有潜伏期,我难以确认自己不是病毒携带者。人不是只为自己活着,活着,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即便责任让你不堪重负逼出你的脆弱与眼泪!”
……
响亮的口号,动人的文笔,在信息众多的水木上我感受到了曾为清华教授的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人的天赋之一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于是,一种感动与敬意之情油然而生:清华,我为你骄傲。
感动之志愿者篇
学校严格控制出入了,食堂分区了,宿舍楼间也不让串了,于是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在口罩、香皂、消毒、隔离、阴影和笑声之外,又多了这样一群人的身影。当同学进出于食堂吃饭时,当同学进出于宿舍休息时,他们笔直地站在门口,认真地检查着同学的证件,为实现有效的人员管理而工作。
他们就是可爱的志愿者们,每天中午12:00-1:30,下午5:00-7:00,晚上9:00直到宿舍关门是这些同学的“上岗”时间。这些时间正是普通同学吃饭、休息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牺牲了自己吃饭、休息的时间来干好这项工作。
我觉得水木上署名为yesc对他们的评价很中肯,他说,“每天那么大的工作量,持续这么长时间,真的很辛苦!!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由衷佩服这些志愿者们!!一个月来,没有他们,很难想象学校会乱成什么样子。致敬!!”
他们的工作也受到了其他的同学的表扬与赞许:“感谢在宿舍、食堂、澡堂门前守卫的xdjm,感谢他们的工作!而且态度很好,出示证件给他们看的时候还会听到一声谢谢!致敬!!”
“在十食堂门口,每当看到同学两手都端着食物要出食堂,她们就主动上来帮助把门帘掀开。感谢所有志愿者的热情和爱心!”
而同学们一句简单的“辛苦了!”、“多谢!”让这些志愿者觉得很“幸福”,一位站岗的同学就笑着说,“当自己站得久了,觉得有点累了,猛得听到这样一句话,心里特别的温暖,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当时就想非典赶紧过去吧,让大家都好好的活着。”
好一句“让大家都好好的活着”,tears~
感动之同事篇
“我去采访了隔离区的小五号楼。”吃饭的时候邹晨笑着对我说,她是我的顶头上司,《清华研究生》报记者团的团长。看着我吃惊的表情,她笑着继续说,“放心好了,我戴口罩了。”
“采访的时候挺有意思的,我和那些被隔离的同学隔了1米多说话,而且还都戴着大口罩,那些被隔离的同学感觉都特别的乐观。”说起采访经历,一种兴奋的表情显现在了她的脸上。
因为严格控制校门出入,很多记者团的成员都还没来得及回学校。而我们的报纸还得按原计划出,人手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于是身为记者团团长的她身先士卒,揽下了不少采访的活。
“你不怕危险阿?那可是隔离区!”我说。
“说实话,刚接到采访任务的时候还是挺紧张的。特别是我之前不知道小五号楼在哪儿,路上问了一个看门的老大妈,她脸色特别不好的对我说,‘不知道’,我才知道原来他们对提起小五号楼都那么忌讳。”
“不过后来跟楼长聊了一下就好多了,我觉得其实楼长是最辛苦的,每天穿着隔离服,戴着大口罩,一天24小时都待在楼里,我问他辛不辛苦,她说人家那些一线的医务人员呢,不是更加辛苦吗,这样的话以前不是没听过,但是我还是特别的感动,一种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感动。”
感动真的是可以互相传递的,楼长被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记者被楼长所感动,而会有更多的人为他们所有人感动,在感动中我们互相理解,在感动中我们团结一心,在感动中我们战胜非典。
感动,在非典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