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危难中,我们经受考验

新华社

  2003年春,非典型肺炎突如其来,中华民族遭遇严峻考验。

  正如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的,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非典这场灾难,不仅在考验着我们,也给我们以警示,以启迪。

  疫情如火,考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驾驭局势、治党治国的能力。危难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指挥若定。抗击非典的斗争深刻昭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轻大夫裴丽英来说,这是无法抹去的记忆:从第一次听说非典不到1个月,全院93名医护人员被病魔击倒,最亲密的同事丁秀兰在第一线以身殉职……“病毒来势之凶,令人猝不及防!”

  从广东出现第一名患者,到疫情在广东、香港暴发;从北京出现第一个病例,到我国内地临床诊断病例骤升至4位数,受害省份扩展到26个……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我们的事业带来重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旅游、餐饮等行业遭受重创,恐慌情绪在部分群众中蔓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驾驭局势、治党治国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把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4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疫情严重的广东省,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

  北京、广东、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湖南……危难关头,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次次深入一线,检查、部署防治工作。“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不仅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形象,更给人以信心、希望、力量和光明。”网民“润物”在互联网上写下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

  这是一场遭遇战,党中央、国务院心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雷厉风行——将非典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使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疫情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全国防治工作……

  这是一场攻坚战,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全局,科学决策——提出“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防治总要求;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实施群防群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根据疫情情况,及时提出一手抓防治非典型肺炎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危难关头,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由于有关方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准备不足,致使疫情一度未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

  4月中下旬,中央对卫生部、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职务作出调整。此后,各地又有一批官员因为防治非典不力受到惩处。断然的举措警示全党、全国: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重大问题面前,必须高度重视,绝不容丝毫懈怠。

  党中央、国务院坚定沉着,指挥若定,激发起全国人民战胜困难、促进发展的勇气和信心。各级政府紧急行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护人员忘我工作,科研人员日夜攻关……全国上下迸发出无坚不摧的强大凝聚力。到5月中下旬,新增临床诊断病例持续下降,全国疫情有所缓解。与此同时,4月份中国经济仍然保持8.9%的增长速度,社会安定,政治祥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正常。

  5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坦诚指出,由于非典型肺炎是一种尚未被人类完全认识的新型传染病,在疫病发生的初期,中国政府对这场疫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公共卫生系统存在缺陷,防治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有些被动。中国政府很快意识到这一疫情的挑战性,作为敢于面对困难、高度负责的政府,我们时刻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政府的坦诚态度和采取的积极措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在中国考察了一个半月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吉姆斯·莫格尔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感到中国新一届政府很有能力。”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表的报告认为,中国领导层处理非典的手法,“凸显出令人鼓舞的适应力、透明度及其世界地位。”

  灾害突至,考验社会主义中国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实力。紧要关头,全社会紧急动员、高效运转。抗击非典的斗争深刻昭示: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非典袭来,人与人交往减少,经济活动如何开展?生活秩序能否维持?上海历经10年精心打造的信息网络,关键时刻发挥强大威力:网上金融红红火火,电子商务蓬蓬勃勃,网上课堂、网上培训、网上交费等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这是超乎寻常的速度:4天之内,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任务;5个昼夜,1200名医护人员从各地汇聚北京;6天之内,价值9000万元的药品、器材采购完成……北京小汤山,因为中国人民只用七天七夜就在这里建成全国最大的传染病医院,一时名闻天下。

  大灾大难,首先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设立20亿元的非典防治基金,对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中的患者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改善各级医疗机构的设施……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当代中国教研室主任辛逸说:“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丰厚积累,使我们经得起大风大浪;强大的国力,是我们战胜非典的坚实后盾。”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

  非典考验着我们科研攻关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墙壁上贴着这样一张时间表:4月15日凌晨2时45分,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的冠状病毒;4月16日10时48分到16时05分,破译4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4月18日7时32分,鉴定出患者血液中的SARS病毒蛋白质;4月19日2时12分,临床检验试剂盒问世……“基础研究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果,是因为通过近几年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我国基因组研究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研究所负责人杨焕明说。

  从研制成功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检测系统,到成功克隆病毒的6个主要蛋白基因;从初步掌握病毒的存活规律,到用于治疗非典的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危难面前,我国的科技储备和人才实力经受住了考验。

  “疫情骤至,我们的观念意识、管理模式、防范体系、应对措施等都面临考验。”直接在一线指挥抗击非典的北京崇文区区委副书记朱秉春说,“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的快速反应机制赶上并超过了病毒蔓延的速度。”

  非典,考验我们的协调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迅速成立医药用品协调办公室、生活必需品协调办公室等,形成中央与各省区市信息畅通、反应灵敏的物资调配网,并在35个大中城市建立应急机制,对350个市场昼夜监控;

  疫情,考验我们的应急能力:各地紧急调整有关企业的产品结构,确保防治物资供应。有关部门还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动态平衡物资供应……

  “非典,是对我们所有工作的一次总检验,是一张必须以千锤百炼的功夫才能答好的试卷。”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研究员杨金海说,“危难中,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也看清了发展中亟需破解的难题,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样一个真理——发展是硬道理。”

  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尚未健全,政府公关能力有待提高……非典斗争中暴露出的问题警醒我们: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抗击非典的斗争从正反两方面启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吴元梁说,“实践再次说明,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发展道路符合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

  生死安危,考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直面灾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锻造伟大的抗击非典精神。抗击非典的斗争深刻昭示:拥有强大精神支柱的中华民族,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非典,危及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唯此,愈加需要全民族的坚定无畏和相互关爱。

  北京通州的一对退休老人,一个儿子是医生,另一个是急救车司机。当儿子们从一线打来电话,两次发作脑血栓而颤巍巍的老父亲说:“你们别担心我。这是治病救人的大事,谁也不能往后缩!”做了一辈子教师的母亲,在电话里大声告诉儿子:“你们是妈最大的荣耀!等你们回来,妈为你们做最爱吃的饭菜。”

  有这样的父母,就有这样的儿女;有这样的百姓,就有这样的民族——面对生与死、安与危的选择,千千万万共产党员、普通群众挺身而出,汇成全民族抗击灾难的滔滔洪流。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有记载的灾难数不胜数。但我们民族历经沧桑、饱受忧患而不衰,端赖于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看起来是虚无缥缈的,可是在关键时刻,它的力量是实实在在不可估量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王曙光在文章中写道。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勇气和牺牲精神,但面对非典这样的对手,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党中央始终强调要依靠科学和法治,充分反映出我们在政治思想、行政思想方面的巨大进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说,“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的大力弘扬,大大增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免疫力。”

  这是非典时期的两个普通镜头——

  虽然离家不远就是非典定点医院,雷怀庆却一点也不担心。每天早上买菜回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开窗通风。“只要按照科学的办法,非典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这位北京老大爷乐呵呵地说。

  陕西农民薛安绳从北京回到阔别半年的家乡,为了自我隔离,在村外废弃的旧窑洞里住了整整18天。“吃点苦不算什么。再说,这也是为了全村人不得病。”  

  怎样洗手?怎样消毒?怎样戴口罩?怎样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防治知识的广泛宣传,推动全民性的科普大行动;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认真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抗击非典斗争的实践中,法治精神的种子在民族精神的沃土中发芽、生根。

  危难当前,考验每个人的品格、意志和信心;非典如镜,也映照出生活中的某些缺陷——

  这是每个人都不会淡忘的情景:“北京封城”传闻沸沸扬扬,“飞机撒药、关闭门窗”的谣言不胫而走;极少数地区,“神汉巫婆”驱邪的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个别不法商家以次充好,甚至出售假口罩、假中药、假消毒剂……

  这是令人遗憾而痛心的一宗案例:已经感染非典的李松拒绝隔离治疗,致使父母、妻子、两个弟弟、一个弟媳和父亲诊所的一名护士相继被传染发病。更令人不能原谅的是,在明知自己患非典的情况下,李松竟砸破病房窗户逃跑,在公共场所活动长达8个小时。

  灾难临头之际,任何缺失都会纤毫毕现。抗击非典的斗争仍在进行,中华民族在用行动反思和自省:随地吐痰的恶习受到抨击,传统的饮食习惯面临转变,一些地方开始制止吃食野生动物……

  “六一”儿童节前夕,北京35中初三(六)班学生李晶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提出的要求很简单:让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经过非典,她觉得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最重要的素质莫过于有爱心”,“有公德”。 

  孩子的“心里话”,纯真却深刻。在考验中成熟起来的新一代,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