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货业可望复原
北京娱乐信报
五月的最后一天成了“非典”疫情发生以来京城商场最幸福的一天。北京市的统计数字显示,当日商场的销售额达到5月份最高,10家百货商场的销售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而5月4日的销售额为700多万元,同比下降由74%回升到28%。
受“非典”严重冲击的北京百货业人气重聚,普遍出现回暖景象。北京翠微大厦5月25日销售额达到270万元;北京庄胜崇光百货(SOGO)5月23日客流量已经比“五一”期间增加几倍,5月15日至17日销售总额为610万元,而5月2日至4日销售总额仅为373万元,上升60%以上;赛特购物中心近期销售额也比“五一”增长了65%。
百货业回暖速度超出了商家的判断,但是正如一位商界人士所言:“商场人流和销售额与正常水平尚有一定距离,要想弥补‘非典’带来的损失依然艰难。”
超市救驾
1~3月,北京市百货业销售收入增长达到10%以上,可到了4月,这种良好的势头被硬生生地切断。
从4月20日一直到“五一”期间,北京消费市场跌入了谷底。北京市商委的监测显示:全市10家主要大型商场销售收入降幅达60%以上,客流量降幅在70%~80%左右,流动人口较大的王府井、西单地区下降幅度达到了80%到90%。“五一”其间,双安商场下降72.68%,西单商场下降88.26%,东安市场下降90.29%,贵友大厦下降76.45%,百盛购物中心下降52.4%,燕莎友谊商城下降61.31%。
北京百货业受伤最重的是位于市中心商业区的新东安市场、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等。新东安的一位负责人说,5月1日~5日,商场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93.84%。百货大楼则是“除了‘防非典’用品,‘五一’期间其他商品销售几乎等于零。”北京百货大楼总经理助理张大吉介绍说:“去年仅‘五一’一天大楼的客流就达10万人,今年‘五一’却只有几千人。”
比起商业区的商场,北京百盛有点“业绩”不俗。这家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五一”期间客流减少2/3,营业额减少40%左右。百盛公共部佟朝晖说,之所以营业额下降幅度没有客流下降幅度大,一是因为百盛定位于年轻人,年轻人往往更耐不住寂寞;二是来购物的人都不是闲逛的,真正买东西的人多了。尽管如此,5月10日以后,周末的客流仍未达到平日的一半。
华堂商场营业额下降不到50%,算是较另类的一个。据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先生分析,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其服务社区的定位;二是超市加百货业的业态,方便附近人群购买生活必需品,使其抗损能力稍强。
开办超市让百货商场尝到了甜头。翠微大厦的超市平日销售不到10%,高峰时占到60%,现在仍占到20%左右。可以说,“非典”时期,超市为商场的营业额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辅颠倒
疫情的爆发使得北京百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往服装类商品是各大商场的顶梁柱、销售主力军,今年根本没有了用武之地。统计表明,百货商场中销售下降最多的就是穿类商品,降幅为75.4%。
据了解,北京的大部分服装品牌春季服装销售只是去年同期的10%左右。5月中旬以来,商场的人气有所回升,服装品牌的销售也开始恢复,但最好的也只达到去年同期60%左右的水平。
在服装、鞋帽、珠宝等百货业的常规商品失去“黄金商品”地位的同时,卫生消毒类商品异军突起。百货大楼曾有一天销售十几万个口罩的纪录。家用消毒柜、微波炉、加湿器、淋浴器、空气净化器、排气扇等“消毒概念”家电销售显示出增长势头。目前,各商场反馈的消息是,一些和预防“非典”相关的商品虽然没有疫情严重时销量大,但仍处于热卖之中,估计这种势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紧随消毒用品之后,体育健身用品开始俏销。据对北京市百货大楼、蓝岛大厦、利生体育用品商厦、西单商场的部分调查,体育健身用品普遍有所上升,适合户外活动的体育服装、中低档健身器材尤其受欢迎。
百货大楼5月4日销售运动用品2万元,同比上升14.3%;双安商场上升幅度也达一半以上。
健身用品热卖之后,电视、电脑、通讯、家庭办公用品成为新涌现的消费热点。这些商品迎合了企业让员工在家办公的需要,也迎合了学生在家学习的需要。
中国商业联合会的统计比较全面地呈现出“非典”时期各类商品销售此消彼长的态势:第一周销量较好的是食品、洗涤、消毒用品,而服装类很少有人问津;第二周与预防“非典”相关的商品销售热度不减,其他商品较为平稳;第三周换季服装、体育用品、健身器材以及一些防晒护肤商品销售逐渐升温。除具有抗菌消毒作用的家用消毒柜、微波炉、加湿器、淋浴器、空气净化器、排风扇等小家电一直处于热销外,一些健身器材的销售也十分看好;各类换季服装、休闲类服装、凉鞋以及防晒护肤类商品正逐渐成为消费热点。
损失难补
“从顾客状态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恐慌和紧张心态,这对百货业的复苏十分有利”,百货大楼总经理助理张大吉说,“疫情控制快使商业回暖速度跟着快,但客观地说,百货业今年要夺回‘非典’的损失,仍十分艰难。”
对行业较为乐观的估计是,北京百货业将在未来3个月到半年间逐步恢复元气,进入正常经营状态。但也有较为谨慎的观点认为,只要疫苗没有研制出来,“非典”没有找到特效治疗方法,人们仍会对人群聚集的公众场所有顾虑。因此,任何想大展宏图的想法与做法都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对于“非典”过后,是否会出现“爆发性购物”,业内有不同看法。
张大吉认为,只有当需求被压制了,才谈得上爆发。“非典”实际上是消灭了人们对春季商品的需求,消费时机已然过去,再加上人们的疑虑不可能很快打消,夏季的情形也不会太好。现在能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到最小。
北京翠微大厦总经理张丽君进一步分析说:“就算出现‘爆发性购物’也不可能弥补‘非典’的损失。因为错过了季节,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商业淡季。”这位今年刚刚上任的总经理原来设定的今年经营目标是营业收入要达到11亿元,比去年增加10%,现在他“根本不敢想增长了,营业额可能会比去年略有降低。”
“除了公务员,大部分行业人员收入会因‘非典’降低,购物热情恐怕会很有限。”百盛佟朝晖表示。
北京一位服装界人士也对今年服装消费表示担忧:“今年秋季,服装的消费将有相当的恢复,大概能达到去年同期的80%左右,但这仅仅是恢复性的反弹,并不会发生服装消费疯狂增长。”
不能指望“爆发性购物”起死回生,企业的自救作用也同样有限。一些开通网上购物、电话购物的商场确实没有取得满意效果。一些商场负责人表示,网上、电话购物是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只能作为辅助消费方式,且仅适宜于家电、图书、音像等标准件商品,而穿着类等个性化商品非得顾客当面试穿、试用,方能感觉效果如何,故不适宜网上、电话销售。
目前,北京的一些商场通过调整营业时间、照明、电梯、收银台等措施努力降低费用支出,但这些费用,压下来的幅度毕竟有限。此外,政府的扶持政策会有弱化压力的作用,但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