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护士长的故事:“一个也不能少”
作为解放军302医院的一名护士长,王岩已经在传染病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个春秋。从走进SARS病房那一刻,她给自己下了命令:“一个也不能少”。她成功了,从收治第一例SARS病人至今,她们已经连续战斗了30多个日日夜夜,全体人员无一人“感染”。
■把我们包装成“太空人”
北京的4月,最高气温已经超过30℃,穿着厚厚的隔离衣,捂着20多层的口罩,而且一进病房就是几个小时。这对常人来说仿佛是一种酷刑,但对于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却是一道生死防护线。上班的时候,她会经常站在隔离门前挨个进行检查,看隔离衣是否穿好,口罩是否捂严,帽子是否戴紧,手套是否戴好,鞋套是否套紧,从不漏查一项。有时看了不算数,总喜欢亲手去摸摸,待检查完全合格才准予放行。有时忙不过来,她干脆让有问题的同志自己纠正,一些护士光口罩就曾反复戴了6次才能过关。
进入SARS病房,必须通过两道防护门。为防止空气对流造成污染,王岩总是先盯着你打开第一道门,进入通过间,等你把第一道门关好后,再让你打开第二道门,进入病房,而且进入病房前必须把第二道门关好。其中一位护士因为没有遵守“制度”受到了严肃的批评。一些护士说:“护士长把我们包装成了天衣无缝的‘太空人’,通过两道门就像走进了飞船舱。”
■常常摘掉手套给病人扎针
4月6日晚,王岩所在病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病人,他们全部是医务人员,其中有3名护士长。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收治了这么多护理内行,无形之中给护士们心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护理过程中,护士们经常会碰到有意“考验”,特别是病人心情急躁的时候,经常会朝护士们发脾气。一些护士汇报说:“这哪里是来治病,他们是在检查工作。”戴着手套为病人扎针成为护理SARS病人的难题。护士们原本个个“一针见血”,可如今经常有人失误,因为有些SARS患者经过高热期后,血容量相对不足,血管充盈不够,隔着手套扎针根本找不着感觉。王岩主动把这些“难活”揽到自己身上。为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她常常摘掉手套给病人扎针,确保“一针见血”。每当此时,病人感激的泪水几乎是伴随着药液一起一点一滴往外涌……一位病人因为护士长经常赤手为他扎针,长叹一声:“你这是在冒死救我啊。”
在收治SARS病人的第一天,王岩就要求护士们“向我看齐”。工作中,她主动承担了给病人洗脸、做口腔护理、喂饭等危险性大的工作。面对面给危重病人喂饭,病人呼出的高浓度病毒会直接喷到护士的脸上,往病人嘴里送一口饭,病人往往要喘好几口气才能咽下,有时病人吃下半碗饭需要半个小时。
尽管如此,王岩经常最先端起饭碗,每次坚持给病人喂完最后一粒米饭,让病人喝完最后一口汤。在为一位病人洗脸时,对方为使她不被传染,她的毛巾伸到左脸,病人把脸主动转向右边,当毛巾伸到右脸,对方又主动把脸转向左边。仅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足以使她满足,足以使她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带领下,病区的护士们以热情的态度,一流的技术赢得了内行病人的赞誉。
两周后,16位医务病人联名向原单位打电话,强烈要求领导亲自来院感谢给了她们第二次生命的天使们。
■没有一个护士因害怕传染而减少护理量
王岩知道,近距离服务SARS病人非常危险,她们要安置病人、发药、抽血、打针、测体温、量血氧饱和度,为起不来身的重病人擦身、洗脸、喂饭、倒大小便……但她发现没有一个护士因害怕传染而减少护理量。她所在病区仅有10位护士轮班,病人则多达30人,而且几乎每天都有三四名危重病人、两三人需要上呼吸机、10多个人需要一级护理。
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量,她简直每天带领护士们在病房里不停地“跑”步,每天下午2点在会议室还摆着她们来不及吃的盒饭,下午2点“倒班”的护士通常要忙到下午5点才离开岗位,在她看来,护士们都是在拼命……
一天下午1点钟左右,正在病房忙碌的王岩突然接到门诊接收病人的通知,她给护士稍作交待后,扛起担架和医生赵军迅速赶往发热门诊。平时,用担架转运病号对她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可今天,体力严重透支的她觉得担架特别沉重,双腿直发软,好几次她差点跪倒在地,可她没有倒下。不到100米的距离,中途歇了两次,最后,她硬是咬着牙把病人抬进了病房。等她将病人安置好,已经是下午2点半,此时,她的盒饭还摆在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