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
北京日报
4月27日上午,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作出决定,紧急启用中日友好医院、宣武医院两家具备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的三级甲等大医院,作为专门收治非典确诊病人的医院,以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医护人员感染率。
疫情紧迫,没有给中日友好医院留下过多的准备时间———短短的48小时内,医院就要完成现有数百名住院病人的转运工作,六天之内还要完成所有的病房改造、人员培训和彻底消毒。168小时之后就要开始接受SARS病人。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
转运:呼吸机跟着病人走
昨天早上8时半,第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停在了中日友好医院的住院楼门口。紧随其后的40多辆救护车排成长龙待命。这样壮观的场面,从医三十多年的何惠宇院长也是头一次碰见———一百多名病人的大转运工作开始了。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接力战。所有200多位病人要在三个小时内分别转运到协和、北京、朝阳、天坛、医科院肿瘤、北医肿瘤六家医院中去。普通病人还好说,难度最大的要属那些重症病号。经过认真“盘点”,医院很快拉出了一张80多人的重症名单,那上面,12人需要呼吸机支持,21人气管切开,7位植物人,6人时刻离不开心电监护,38人离不开吸氧。
病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为了平稳转运吸氧病人,医院推出氧气瓶,为病人从医房到急救车之间的这段路程供氧。有5位需要呼吸机支持的病人需要转运到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决定: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呼吸机跟着病人走,一起带到朝阳医院去。
中午时分,急救车在中日友好医院里穿梭130多趟次后,昨天的转运任务顺利完成,没有一位病人因转运出危险,病人家属十分满意。
改造:72小时软硬件全部到位
腾空病房后,医院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改造病房和人员培训。中日友好医院的技术力量虽然中外闻名,但它毕竟是一家综合医院,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医护人员,都面临着向传染病院的巨大转变。
时间不等人,所有的软硬件的准备只有72小时的时间。难怪昨天记者在中日友好医院见到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是脚步匆匆。接到命令后,医院迅速成立了指挥部,院领导分工合作,很快拉出了一张细细的计划表:4月30日进行医院改造,截止到5月1日晚上12时之前完成。5月2日安装有关设备,5月3日进行病区的彻底消毒,5月4日正式收治病人。医院请来了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论证并按传染病的治疗要求改装所有设施,非典专用的呼吸机、床旁X光机、防护服周四到位,首批1000多名医护人员接受传染病治疗护理的培训,医院多年形成的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将为他们治疗SARS病人提供更多的手段……
准备工作千头万绪,细到医护人员的住宿安排、医院勤杂工的使用、病人污物的处理和医院周边地区的隔离。当记者问如此繁琐的工作72小时之内是否能够全部到位时,医院副总指挥许树强说:“我们只能挤休息时间,再难再累也要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冲锋:站在最前面的是共产党员
昨天下午2时,中日友好医院改为临时SARS专病医院动员大会准时召开。连续一个多月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何惠宇院长,用沙哑的嗓音动情地说:“做为医务人员,疫情在哪儿,我们就应该在哪儿。我相信你们这支最有爱心、能战斗的队伍,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
全场1000多名职工给了院长长时间的掌声,也为自己增加必胜的信心。
其实,不用院长动员,自从医院开设了SARS病区,医护人员们已经像听到了冲锋号角的战士,一封封请战书在院长案头堆成了小山。一位59岁的妇科大夫在请战书中“有一事有求于院长”,她的请求只是坚决要求上一线。怕领导不答应,她还力陈了自己上阵的三个理由:“第一非典病区需要妇产科医生,第二我有较好的内科学、传染科学的知识,第三我身体好,无任何家庭负担。”这位大夫甚至认为:“若不参加非典一线工作,我有负罪感。”
作为中央组织部在全国确定的17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的单位之一,中日友好医院在提前打响的战斗中,共产党员已经冲在了最前面。何惠宇院长讲述了呼吸科林江涛大夫的故事。作为北京市非典防治专家组成员,医院防治非典医疗组组长,林江涛大夫20多天来一直坚守在一线,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无论昼夜,随叫随到。可就在此时,他70多岁的老父亲正因脑血栓躺在医院14层的病房里等待照顾。虽然与父亲近在咫尺,但林江涛无法去看父亲一眼,只能通个电话问候一下。林江涛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呼吸科主任,这个时候我只能冲在前面。”
说到这里,轻易不掉眼泪的何惠宇院长哽咽了———“谁没有亲情啊?林主任是把他所有的情都给了病人。有了这样好的战士,还有什么困难能难住我们?”是的,这些白衣战士就是最可爱的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些无所畏惧的战士将是最终的胜利者。(记者李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