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小汤山医院隔离区手记:为了母亲的微笑

新华社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 孙彦新 袁理)如果不是女儿孙晨早上发来的一则祝福母亲节的短信,尹秋还不清楚这个舶来的节日具体是在5月的哪一天——尽管,在这所全国最大的“非典”医院里,这位14病区的主管护士,每天都用行动诠释着这个节日的生动内涵。

  接到命令就匆匆赶往小汤山,在港务局工作的丈夫孙晓东这段时间没日没夜地加班,远在青岛的那个家如今只剩女儿一人留守了。女儿在短信中告诉母亲,自己谢绝了医院派来的叔叔阿姨的照顾,妈妈离家的这些日子,洗衣做饭、清扫卫生,都是自己完成的。女儿还说,给妈妈折的纸鹤,已经寄出来了。

  女儿晨晨还不满13岁啊!尹秋的鼻子酸酸的。已经穿好了防护服的她来不及给女儿回信息,便匆忙地进了病区。整整6个小时后,消毒完毕的尹秋才闲下来给女儿回电话:妈妈很高兴,为你的祝福,也为你的坚强……口一开,竟是泪流满面。

  母爱,人世间最博大最无私的爱。当“非典”来临的这个春天,在小汤山医院,有多少作为母亲的军人和尹秋一样,无法对子女尽母亲的责任,却把博大无私的爱倾注给了“非典”患者。

  天,阴了下来。几个小时里都被厚厚的防护服层层包裹的护士孙卉好不容易得空到外面透透风。

  孙卉原本也是打算做母亲的人,为这,双方的父母早等待得不耐烦了。然而,当她和丈夫陈培昕5月1日双双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奔赴北京的“抗典”主战场时,不得不把早已计划好了的计划再次搁置下来。

  来小汤山10天了,这对忙于医护工作的小夫妻仅有的几次见面,还是隔着隔离区的防护栏。

  “妈妈一大早就来电话了,给我们祝贺护士节。她老人家还不知道有个母亲节。如果在家,原来是想给她一份惊喜的。” 杨娟是来自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护士,担任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镇党委书记的母亲张元秀,这几天正马不停蹄地挨家挨户宣传“非典”防治。来京这些日子,女儿惦记着患有慢性咽炎的母亲,母亲更牵挂着战斗在“抗典”第一线的女儿。

  杨娟说:“最怕给家里打电话了,讲少了他们担心,一不小心说多了,他们更担心。不过,听到妈妈的声音,总是很开心的。”

  透过护目镜,记者看到了杨娟那双美丽的眼睛在微笑。在病房、在治疗室,进入隔离区的这几天,我们时时都能看到这样一双双微笑的眼睛,正是这笑容,给了患者以温暖、以力量。

  “微笑,本身也是一种治疗。”58岁的小汤山医院专家组成员池丽庄说。这位在广东“抗典”战场上已经奋战了许多天的广州军区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对“非典”患者来说,心理压力与病情压力同样严重,他们特别需要医护人员的亲和力。

  来自沈阳军区203医院的程堃本打算把明天这个护士节作为自己的大喜日子。今天,当她第一次看到患者在自己面前哭出声的时候,未做新娘的她仿佛对母爱又多了几分真切的感受。

  12床住的是她们区病情最重的患者。中午接班时,程堃发现患者情绪低落,床边的饭一口也没有动。她便端起饭碗,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喂到一半,患者突然紧紧闭上了嘴,呜呜地哭了起来。这位40岁的汉子流着泪说,“在这个时候,没想到你还敢离着这么近给我喂饭。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小时候给我喂过饭……”

  讲起这段经历,程堃眼里泛起了泪光。

  7病床的老太太和14病区护士姜萍萍的妈妈年纪相仿。刚转来那会儿,老人发现这家医院竟然是前几天才建成的,心情一度有些烦躁。是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渐渐轻松了起来。老人喜欢清淡,姜萍萍和姐妹们专门送来熬好的稀粥;每次输完液,她们总是在输液部位揉了又揉,减缓老人的酸疼。老人告诉记者,虽然家人无法来隔离区探视,可一看到这些可爱的护士们,就像见到了自己的闺女。记者注意到,老人那双沧桑的眼睛含着幸福的微笑……

  老人也许不知道,被她叫做“闺女”的姜萍萍,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远在千里外的女儿妞妞,只有1岁零8个月。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一阵歌声随风飘来。这本是一曲早已熟悉的旋律,但在母亲节的这一天,在这所充满着母亲般关爱的医院里,听起来是那样地亲切,那样地感人。(完)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