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与非典零距离
北京晚报
2003年的春天,北京人走的如此艰难。小小的冠状病毒,使我们认识了人体自身的软弱,认识了我们自身的坚强,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白衣天使。
今天,2003年的护士节,北京仍有6000多名护士战斗在抗击非典的一线上,让我们记住她们,让我们共同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路。
护士的风险历程
到目前为止,在已经确诊的“非典”患者总人数中医务人员占首位,而其中又以护士居多。统计数据表明,从4月21日到5月1日,北京医务人员当日确诊的“非典”病例发病人数平均每天15.81人。究其原因,一是医护人员和患者接触最早;二是他们和患者的距离最近;三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的频率最高。据北京护理学会最近给出的一组数字表明,无论是做治疗还是进行生活护理,护士与非典患者在很多时候都是零距离接触。
而从5月2日到8日的一周时间里,每天直接确诊的非典医护人员的患病人数已经降到平均每天6.3人。7日和8日,医务人员当日直接确诊的人数都是4人。由此看来,由于政府和医院以及医护人员自身都加强了安全防护,情况已经向一个比较好的势头发展。
天使抗击非典足迹
3月5日 解放军302医院收治了来自山西太原的第一例家族性的输入性非典病人,当时有8位护士第1次近距离接触了非典。从3月11日开始,他们中间的丁幼红、李林青、谢小健、张瑞新、李媛和许红新在被感染后陆续发病。
3月8日 北京市卫生局紧急设立了12家定点医院,监测这一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动态情况。
3月11日 北京佑安医院成立北京市第一个专收非典病人的隔离病房,有6位护士进入。其中的朱美平在4月4日被感染发病。
3月12日 北京急救中心的120急救车开始运送非典病人,除医生和司机外,其中有护士董岩、梁欣、果华、王红梅。随后,市急救中心指定固定转运车辆和值班人员,24小时待命。
3月26日 北京地坛医院开始收治患非典型肺炎的外籍(含境外)人员。
3月27日 随着非典及其疑似患者的增加,佑安医院请求支援。第一批后备医疗队赴佑安医院。后备医疗队有10名医生和16名护士。其中护士分别来自友谊、宣武、同仁、朝阳和天坛医院。
3月28日 各医院开始建立发热门诊,独立并与其他诊室分隔无交叉。
4月1日 已有北京东直门医院、北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受到感染。同时非典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人逐渐增多。
4月8日 市卫生局组织成立医疗抢救小组赴佑安医院。
4月9日 电力医院、铁路总医院、煤炭总医院、安贞医院、友谊医院、宣武医院和结研所等11支SARS医疗队派往地坛医院,加强医疗救护力量。
4月11日 因为工作感染非典的东直门医院的护士王红在佑安医院出院,她是本市第一位康复出院的医护人员。
4月20日 宣武医院整建制入驻长辛店医院。北大、人民、安贞和东方等医院支援地坛医院;铁路总医院和积水潭医院支援玉泉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和望京医院支援朝阳区妇幼保健院。
4月21日 市卫生局组织300多名护士队伍,准备支援北京胸科医院。到5月,北京安定医院的心理医生也开始进入非典隔离病房。
4月25日 北京成立非典医疗救治指挥中心,根据疫情对全市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区县医疗机构的非典病人转入城区条件较好的医院,并确定开设了15家救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
4月28日 北京又急征宣武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两家大医院,救治重症患者,并启用小汤山医院二部收治病人。仅用7天时间建成的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所传染病医院,拥有1000张病床。
就在这一天,全军开始紧急抽调1200名医护人员支援北京市组建非典型肺炎收治定点医院。
5月6日 北京宣武医院改造完成,开始收治第一批由其他医院转来的“非典”病人。
5月8日 中日友好医院开始收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