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还在战斗
北京青年报
在与SARS的这场生死较量中,无论救治人数,承担的重症程度,还是投入一线的人员数量,北大医院在大型综合医院中他们均是名列前茅。
1个多月来,经他们诊断、治疗的病人已达300多例,死亡5例。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视察期间,重点看了北大医院病区。他们认为:这里防护一流;治疗一流;病人情绪是稳定的。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吕鹏说:北大医院是“多国部队”的王牌军。
■连保安都要进行战前培训
“感染”是自打有医院以来最古老的话题,但是感染管理又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它是体现一个医院实施医疗服务的内在真功。羊年初,医院开始“SARS”战前总动员,行政、后勤、保安、护工,无一例外都在培训之内。在日后应对抢救时,这被证实非常重要。
截止到今天,北大医院771名的一线人员中,感染人数为24名,其中7名是无关感染。按17名计算,医院感染率仅为2.2%。而这17名中有15名是在极特殊的无隔离条件下感染的,真正的病房感染人数只有2名。
北大医院是北京唯一保留了传染科的综合医院。他们担负着北京地区医护人员感染的救治任务,同行们得知最终把命交给北大医院,都是放心的。
■对非典病人要做到“勤”
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六亿在这场与“非典”的战役中,她是先头部队的总指挥,隔离———第一道最要命的防线是由她这样的专家拉出来的。3天时间,她参与完成了医院的“SARS”病房临时改造任务。然后,她又冲到北京市胸科医院,担负起第二轮的改建工程。之后,又到了北京中日友好定点医院的改建工地。
李六亿是中华医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参与过国家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制定工作,并亲手起草一系列规章、条例。她的专业意见也被推而广之,三层防护服,监督员制度,监督员会提请医护人员,在哪个区,该怎么做;死亡病人该怎么处理;被针刺伤怎么应对……如此可以避免因为防护程序繁杂而乱了规章。对于一线人员大大增加了安全感。
综合作战,是北大医院这次遏制“SARS”的又一个秘密武器。内科、中医科以及心理卫生科等均参战,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徐小元认为,病人的生死全凭医务人员平日的功力和素质。对“SARS”病人,医生要做到“勤”。你经常出现在病人身边,会从心理有很好的暗示治疗作用。对于危重病人,他们专门配备有ICU室,全天监护,那真是连眨眼睛都非常小心。
1个多月来,经他们诊断、治疗的病人已达300多例,死亡5例,其中早期急诊室猝死2人,病房死亡3人,3人中有一名85岁的老人;一名癌症手术后正在化疗的病人;还有一位68岁的老人,“SARS”已经痊愈,最终死于心脏病。由此,医院病房死亡率仅为1.0%。
■病房就像一个快要撑破的纸盒子
4月3日,北大医院出现第一例“SARS”病人。护士长柴洁,平日在有着2800多名员工的医院里,安静得像一滴水。当恐惧由耳闻变成现实的时刻,她轻柔的声音却透露着坚强说:第一个夜班,我来。
阙呈立,加拿大魁北克省、世界著名的麦吉尔大学博士后,作为呼吸机使用方面的专门人才,她最先请战支援北京佑安医院。阙呈立到佑安医院的当天,正是她新婚的日子。不知道她和他是怎样度过的那一夜。其实,在特大疫情面前,阙呈立这样的紧缺人才,所有的明天,都只属于病人。第二天,还没踏进医院的门,她又作为卫生部督导组专家,奔赴内蒙古疫区,至今尚未回来。
疫情初期,北大医院收留的“SARS”病人多达百例。量,改变了一切。危难时刻,没有仪式,没有豪言壮语———把传染源留给自己,悄悄地淌进医护人员的血液里。
这是最危险的时刻,也是最悲壮的一幕,必须尽快解决隔离病房,医院将一栋已经报废的旧楼,重新接通水路、电路,加设空气负压装置、氧气管道。70多个小时的连轴转,有人倒在了水泥地上,不顾一切地打起了呼噜。
13日,临时隔离病房34张床位开出来,当即入住病人超过50个。椅子搭椅子,只要能够尽量收拢感染源,简易床位一直搭到隔离区门口。整个病房就像一个快要撑破的纸盒子。新增病人还在不断地往外冒。几天的工夫,院子里、大厅里、走廊里;平车上躺着,椅子上坐着,甚至还有提溜着药瓶满院子乱窜的……
医院的管理者们必须用他们的脊梁扛起突然崩塌的屋顶。病人一个不能往外推;医护人员一个不能牺牲。院长章友康感觉到血管突突的膨胀:我们是居民集中区,毗邻北京四中,又紧挨着中南海,如果有病人流散出去,那将是历史的罪人。医务处程苏华主任终于发出红色求救信号———北大医院告急。而一天,两天,三天……外面,北京大规模的收治场所还在抢建中。这里,病人只有导入,没有输出。
■1800人主动请缨
李六亿的“标准预防”这时变得苍白无力。因为如果连最基本的隔离病房都解决不了,一切都是废话。4月23日,大家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13名医护人员一起感染。这是非正常情况下的院内感染。它是向所有的人发出献身的信号。对于在医院工作的每一个人来说,明显地感觉到残酷已经在撕扯自己的衣服。
就是在这个时刻,北大医院有1800人主动请缨。
终于,小汤山等大规模收治“SARS”的专科医院奇迹般地快速建成。24日,在付出沉重代价的第二天,出口疏通。程苏华说,从下午开始转移病人,一直转到次日凌晨4点多。终于,转出病人8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