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军防治非典先进个人、海军总院王海龙
新华社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海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海龙是一位与疫魔争夺生命的勇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所负责的非典诊治病区患者死亡率、医护人员感染率均为零。
5月5日,王海龙被解放军四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海军后勤部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
“比非典更可怕的是丧失争夺生命的勇气”
3月9日,海军总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一例患者,先是呼吸急促,干咳不止,尔后出现昏迷,王海龙很快确诊病人为非典患者。疫情紧急!他立即对患者进行隔离,并报告医院,仅1天时间就建起了严密的非典隔离病区。
王海龙和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24小时特医特护。最初,病人因为恐惧,做气管插管时不断挣扎,随着剧烈的咳嗽,含有大量病毒的飞沫喷涌而出……王海龙大声命令其他医护人员走开,自己动手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4天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成功诊治首例患者让王海龙感到:非典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在疫魔面前丧失争夺生命的信心和勇气。
4月11日,医院收治的一例非典患者呼吸频率达40次左右,全身发紫。“立即隔离抢救!”抗炎、吸氧、镇静、激素等治疗手段和药物相继用过,但病人病情仍然没有得到控制。王海龙果断决定:上呼吸机!直到晚上12时,病人的病情才趋于稳定。
王海龙松了一口气,但刚走出病房,这位患者的爱人突然称自己身体不舒服,觉得头晕。一量体温,38.6摄氏度。几夜没合眼的王海龙意识到这是明显的近距离感染症状,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大面积感染。当时,北京已经有收治非典的定点医院,他完全可以将病人转送指定医院。但考虑转送过程可能增加感染几率,也不利于患者的救治,王海龙决定立即对其实施救治。他和医护人员一道,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硬是将这对夫妻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同样是一场生命‘保卫战’”
疫魔肆虐,触目惊心。资料显示,疫情发生之初,医护人员感染非典的概率接近30%。王海龙感到,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同样是一场艰巨的生命“保卫战”。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接触病人最频繁的是护士。她们要安置病人,发药、打针、为不能翻身的重病人擦身、洗脸、喂饭……每天穿着厚厚的隔离服,站着不动也会捂出一身汗。为此,院领导曾多次提议增加病区护士人数,但都被王海龙谢绝了。他说:“少进病区一人,就少一份被感染的可能。就让我们科室来承担全院的风险吧!”为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他既当医生又当护士,经常亲手为病人测体温、量血氧饱和度。
王海龙每天在病房观察病情、对症治疗,但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亲自过问医护人员的体温统计和健康监测情况,检查每一项隔离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4月14日,医院按北京市统一要求转移非典病人。年轻医生林朱森承担转送病人的重任。王海龙和小林一起反复研究转移患者的每个细节,制定严密的防护措施。凌晨2时,小林随病人上车后,留在病区值班的王海龙的心也随着小林一起上了车,整整一夜没合眼。小林回来后,王海龙亲自为他做透视检查、隔离观察,确定未感染后,他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疫魔一天不退,我一天不下战位”
从王海龙的家到病区不到100米,一家人近在咫尺,却无法团聚。儿子想见爸爸,只能站在家门口,远远地看着隔离区内忙忙碌碌的“白大褂”进进出出,凭感觉判断哪一个背影是爸爸。王海龙的妻子被单位“照顾”在家,由于过度担心和焦虑,她病倒了。海军后勤部部长周汉荣、政委徐莉莉看望一线医护人员家属时,王海龙的妻子对徐莉莉说:“作为军人妻子,我没有权利阻止他上战场。但我担心啊,40多天来,我天天梦见他倒在病床上……”事后,徐莉莉给王海龙下了“死命令”:每天不管多忙,一定要给妻儿打个电话,报声平安。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有着27年军龄的军人。抗击非典、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疫魔一天不退,我就一天不下战位!”王海龙让亲属去家中陪护妻子,他自己仍然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
随着疫情的蔓延,医院隔离病区的病人数在增加。在没有临床资料、没有治疗特效药物的情况下,诊治每一名病人都是一次脑力、体力的超负荷运转。查咽喉、听呼吸音、上呼吸机、药物支持治疗……王海龙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4月6日下午,刚参加完会诊回到办公室的王海龙突然觉得头晕目眩,浑身仿佛虚脱一般。王海龙知道这是过度劳累引起的,需要马上休息。然而一想到病人,他又强撑着回到病房。
王海龙依靠科学,奋战疫魔,先后探索出“症状上排除,治疗上兼顾”、“多种抗生素、激素联合用药”,“24小时特医特护”等有效治疗措施。截至目前,他治疗与排除确诊、疑似非典病人30余例,无一例患者死亡,无一位医护人员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