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 军徽闪耀
中国青年报
在那片青石垒砌而成的隔离墙内,笼罩着一层令人心悸的神秘。墙外,我默默地祝福我的战友们早日平安归来。
非典来了!
听说非典的时间不算短了,但真正切身感受到它的存在,却是此刻。
4月24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1200名医务人员到京,组建北京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25日,首批人员进驻。29日,记者搭乘一辆运医疗器材的军车,走进了这座警戒森严的医院。
非典时期的非常智慧
抵达医院,已是深夜。这座7天建成的医院还明显有着工地的影子,许多建筑工人与穿着军装的士兵和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一块儿忙碌着,组建不到两小时的医院党委还在开会。此时,距4月30日晚11时开始接收病人的计划,已经不足24小时。
30日,记者在隔离病区得知一个新消息:医院收治首批病人的时间推迟到5月1日晚上11时。
新消息带来的不是松口气,各种大型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在更加忙碌地进行。为了这些大家伙,筹建组还颇费了一番心思。历来都是先修房,后摆家具,可这太费时间了。
非典时期得用非常办法。铺好水泥地面,先用吊车把各种大型医疗设备吊进去,然后边安装调试,边在四面砌墙。
这招节约的时间是惊人的。5天时间,所有CT机、X光机、生化分析仪、B超和环氧乙烷消毒柜等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毕,紧急筹措的390种西药、76种中药共计近2000个剂型规格的药品也全部到位。
置身于这座在荒野旷地上拔地而起的世界上最大的传染病医院,记者强烈地感受到,那些和平时期的军人们已经把这里视为真正的战场,正在用一种打仗的超常思维,在等待“信号弹”升起。
非典病人来了
5月1日下午6时,白天还忙得热火朝天的医院工地,突然间变得格外安静。
这次抽调来的医护人员,大多数没有接触和救治过非典病人。尽管医院已专门对他们进行了非典救治和个人防护培训,但大战当前,紧张还是免不了的。
晚10时,穿上一层上下分体的洗手衣、一层连体防化服和一层隔离衣裤,戴上30层的口罩、护目镜,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地进入“战斗”岗位。
当晚,记者没有被批准进入隔离病区,只好躲在墙外一个武警战士难以发现的地方默默等候。
0时40分,当第一辆救护车缓缓地停在医院隔离区大门外时,我难以形容自己的心情,紧张,激动,害怕,新奇!非典真的来了!医务人员没想那么多,只见他们或扶或牵地,将病人一个个地领进隔离区大门。
相约在打完这一仗后
去年才从军校毕业的年轻护士小芸,是记者直接采访到的第一位在隔离区工作的医护人员,但她再三叮嘱不要写出她的名字。
她隔着隔离铁栅栏接受记者的采访。“我们都是写了请战书来的。医院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后,大家都很激动,我们科每个人都写了请战书,好多人都瞒着家人说是到外面出差,我也是这样瞒我妈妈的。”“虽然我们在出发来的时候都很激动,但第一次走进病房的时候,我心里还是特别害怕,因为我们对这种病实在太陌生,就像面对一个看不见的敌人,时时都有一种危机四伏的感觉。刚开始几天,我真的很紧张,也特别想妈妈!我妈妈心脏不好,最近又复发了,我真不敢想像她知道我在这儿后,会担心成什么样子!”她突然有些哽咽,眼圈也红了。“几天下来,我慢慢习惯了。而且病人们都很友善,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被感染的医护人员。每次我去病房,他们总是告诉我不要太靠近,怕传染我。病人越是这样,我心里越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最后,她再次叮嘱记者,不要把她的名字写到报纸上去,她说她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在小汤山,在天天和非典打交道。
记者答应了她,并与她约定打完这一仗后再见。记下了我的电话后,她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
还有病人在等着她,小芸急匆匆地走了。记者在心里默默祝福这位今年才20岁的女孩,也祝福养了这么个好女儿的妈妈身体健康!
人人都成了明星
第一批136名病人顺利接收后,医院开始正式运行起来。
医院是临时组建的,院长张雁灵、政委徐达穗4月29日晚才奉命就任。由于抽调人员不能一下全部到位,先期到达人员工作的紧张程度超出想像。“我坐着也能睡着!”副院长周永志的笑容里都是疲惫。这位来自解放军第302医院的传染病专家,是我国第一例艾滋病的收治者,也是北京市首例非典患者的主治专家。在此之前,他已治愈了27个非典病人。从4月25日总后卫生部将其点将入“帐”,担任小汤山医院副院长兼医院专家组组长,到30日凌晨,他“5天加起来才睡了20多个小时。”
然而,超强度的运转一点儿也不影响士气。由于大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部队,每个医疗队都成了本部队的代表队。医院又实行各单位医疗队分病区包干执行任务,这就使各病区有了竞赛的味道,人人都有一种打擂台的干劲,谁都不愿落后。
在这次抽调的医务人员中,夫妻兵、父子兵和姐妹兵都有。更有趣的是,这些被抽调来的人都成了家乡媒体追踪的热点。南京军区医疗队里的一对亲兄弟一起进驻小汤山后,每天都有媒体打电话来采访,他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都是家乡媒体最吸引眼球的新闻。“医疗队的每一个人都是家乡的‘明星’,当地电视台、报纸每天都要报道我们的情况,大家劲头很足,都想给家乡和单位长长脸。”南京军区医疗队的领队告诉记者。
鲜花盛开的护士节
对于护士长陈丽娟来说,今年的护士节也许是她最难忘的一个护士节。
5月12日上午8时,陈丽娟一走进隔离病区,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束束、一排排火红的鲜花,开满了整个走廊和病房,病区的每个角落都弥散着清幽的花香。昨天,北京市昌平区妇联在母亲节、护士节来临之际,给每个医护人员和每个身为母亲的患者分别献上了一束鲜花,而医护人员又把这些鲜花全部献给了病人。
陈丽娟告诉记者,她当了10多年的护士,以前的护士节是如何过的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今年的护士节她是忘不了的!忘不了非典,忘不了那么多的鲜花,忘不了那些病人贴在隔离病房玻璃窗上的“解放军万岁”、“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纸条……
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陈丽娟忘不了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而记者忘不了的事也太多太多了!
那天,二病区护士长陈朝晖突然接到一个病人打来的电话:“护士长,有个护士晕倒了!”陈护士长马上赶到出事地点,原来是一个外勤护士,由于层层隔离衣和层层口罩的包围,加上天气热,突然虚脱了,躺在地上不能动弹。陈护士长赶紧采取措施急救。
刚刚处理好这名护士,那个病人的电话又打到了护士站:“你们辛苦了,请一定多保重!我希望出院的时候,能见到你们每个人都健康平安。”那一刻,工作再苦再累也从不吭一声的陈朝晖,却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
或许,发生在这个白色而宁静的隔离病区里的所有故事,根本就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惟有让那开满病房每个角落的鲜花,和那贴满玻璃窗的祝福纸条,去传递一个个默默的祝福……
5月15日上午10时,见证了走进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的第一批非典病人的记者,又见证了第一批康复患者走出这里。在一片欢笑和祝福中,记者的心里却在感受着一种别样的沉重。
作为一名记者,我幸运,我见证了这场和平时期的战争,并尽我所能,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在这场战争中的中国军人。作为一名军人,我担忧,我不知道我的战友们何时才能走出这道森严的青石墙,何时才能回到家中安慰父母、陪伴妻儿,何时才能自由地在阳光下漫步。
我祝福他们,并与他们相约:举杯!在隔离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