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频道
 
朱志国:“我又来了,但工作越来越难找”
北京频道 ( 2003-02-22 16:52:57)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岳瑞芳 李煦)山东荷泽单县的朱志国再也没想到27日又会来到北京月坛公园的“劳务市场”。

  去年也就从这个时候起,他就一直呆在这里,转了整整3个月才找到一份开车的工作。 “当时我发誓以后再也不来这儿了,”24岁的小朱苦笑着,“没想到现在又来了。”

  位于月坛公园一角的西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一大早在外面就已经熙熙攘攘地聚集了很多象小朱这样的求职者。他们自发地沿路边排成一溜儿,或手中拿着,或用区别针、小夹子等将注明应聘职位的“纸牌”放在显著的位置,热切地等待着雇主的光临。

  高大壮实的小朱今天一身毕挺的灰色西服,和周围人们一样,他也用笔写了“司机”两个字用区别针别在西服的领口位置。 他告诉记者,1997他就到北京打工。先是在餐馆当服务生,从1999拿了驾驶本后就一直当司机,给老板拉过货,去年还给一个体老板当过专职司机。

  “那时挺好的,一个月能拿1200元。春节的时候要不是父母催着,我也不会因为回家过年丢了工作,”他遗憾的叹了口气,“估计今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机会了。” 他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记者说着话,眼睛却不停地在人群中逡巡,寻找着可能出现的雇主。一看到有人注意,他就赶紧把目光迎上去,但几乎所有人都只是看了一眼他胸口的牌子,就很快将视线移开了。

  “看来今天又没戏了,跟前两天一样,是个无人问津的角儿。”初中毕业的小朱说话还有些咬文嚼字。他说,司机这两年不太好找工作,在北京有车的都自己考驾照。

  统计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北京拥有机动车驾驶执照的人员已越过300万人。会开车对北京人来说已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一项基本技能。

  “要是今天没找到活干,明天还得来,一直到找到为止。”不过,他有些庆幸地告诉记者,好在他北京有亲戚,吃住方面的花销都不大。“要不,这么熬下去可真受不了。”寒风中的小朱感叹道。

  小朱说,这五六年来每次在北京找工作他都到这儿,总能见到不少熟人。 说话间,他示意记者,“你看那边穿红色夹克的小伙子。三年前我就见他整天在这里晃悠,好象现在还没正经活干。”

  “那他靠什么生存呀?”记者有点好奇。“偷点抢点呗,各人有各人的道儿。”小朱倒觉得我有些大惊小怪了。 下午三点。园子里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小朱索性就闲下来与记者聊了起来。

  在山东,他祖辈居住的小村与江苏就隔着一条大马路。或许是受了江苏人开放观念的影响,全村六七百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小朱家里有父母亲、哥哥嫂子小侄、小妹。父亲、哥哥和他都在北京打工,年仅14岁的妹妹年后也到江苏南通一家服装厂了。家里只剩下母亲、嫂子和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侄子。

   “我们那儿都这样,年满13岁的好多都在外打工。家里就只有老的和小的。”小朱说。

  “家里地不多,一人一亩地多一点,村里有收割机,家家都有拖拉机、水泵,农忙时节也不过三四天的事,一年到头在家闲着,你说干嘛?”

  “再说了,光种地也不赚钱呀,一年收成好的也就挣二三千。现在我家4个人在外面,一年就能拿三四万。谁还呆家里?”

  小朱告诉记者,他已经3年没回家了。他不太愿意回家,回去也没意思,村里年龄相当的都不在家。今年春节是父母催着相亲他才回去的。

  他说那个姑娘以前他没见过,比他小2岁,在江苏南通一家服装厂也打工多年了。趁着春节在家两人相处了20多天,临走之前把婚订了,然后照样一个回北京,一个回南通。

  “只要父母看着合适,差不多就行。等明年回去结了婚,她也象我妈、我嫂一样呆家里,我还继续出来打工挣钱。”

  话间记者忍不住插了一句,“那一家人就一直这样?”

  “不这样能咋样?我爸在北京已经打工30多年了,我们家还不就这样过?我哥我嫂还不就这样过?我们呀,混一天是一天,没个头儿。”

  24岁的小朱一脸的沧桑。(完)



稿件来源:

[关闭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