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行“大通关”工程以来,借助“数字海关”的高科技网络手段,使货物通关的提、发货时间从原来的近一周缩短到十几个小时,使北京口岸达到了国内通关的最高效率;海淀区通过优化发展环境,一季度平均每天新增企业34家,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1.6%、27.7%……记者从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动员大会上获悉,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区县紧紧抓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个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做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今年初,北京松下电工有限公司向市药监局提出6个电子血压计产品的注册申请,由于审批时间从原来的4个月压缩到1个月,新产品得以提前3个月上市,增加销售收入900万元,产品市场占有率可提高20%。在“大通关”工作中,出口货物的平均通关时间由24小时减少到9小时以内;进口货物的通关时间由48小时缩短到29小时以内。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海港实现直通,使北京企业从海路进出口更加便利,中间费用降低10%至15%,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市药监局推出了新的药品监管措施,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市地税局提出的建立税务检查准入制度的措施,受到企业的好评,被多家媒体报道,引起较大反响。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各区县、各部门从自身的职能和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制定出台了一批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
海淀区颁布并开始实施了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企业发展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的3大类22条措施;大幅降低产业用地地价,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前期投资成本和企业发展社会负担;完善为企业服务的绿色系列服务体系,增加“海淀绿卡”服务内容,确保外商投资绿色通道高效运行。市规划委采取“开门搞规划”的做法,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吸引国内、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力量参与北京的城乡规划编制和建筑设计;启动“阳光计划”,公开已审定的各类规划图;将各类规划审批和规划设计的依据汇编成书,以规范审批及设计人员的行政行为和设计行为,减少随意性和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制定了《关于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现代制造业发展提供土地的若干意见》;市外经贸委下放了外资企业审批权,对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含)以下非限制类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及其变更事项委托区县政府审批。
市计委提出了关于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十四条措施,包括对需要上报国家审批的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核时间从24个工作日缩短为8个工作日;对经认定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现代制造业项目,设法降低其投资成本等。(记者徐飞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