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刘品彤)为推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发展,西城区委区政府推出“小而精”“小而美”项目,采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大师团队进校园、构建特色课程、凝练校园文化等举措,推进一批规模较小的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办学有风格的精品特色学校,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具特色”的教育生态。日前,新华网就“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进展,专访了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张洁。
图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张洁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 毕尚宏 摄
新华网: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历史悠久,毗邻天安门广场,周围有着各类著名景点,学校如何利用这种天然优势发挥自身特色?
新华网: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历史悠久,毗邻天安门广场,周围有着各类著名景点,学校如何利用这种天然优势发挥自身特色?
张洁:学校位于长安街的北侧,故宫的西侧,北海公园的南侧,地理位置优越。学校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南长街70号是学校的分校,约500平方米。1984年,学校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雍正十年的昭显庙就坐落在校园里。昭显庙俗称雷神庙,皇家祭祀雷神的处所。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天安门、故宫、中山公园、北海公园成为我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打卡地”,利用周边教育资源,开发实践活动课程。
几年来我校坚持到故宫开展研学活动;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为退伍老兵献花;到北海公园开展定向越野实践活动;与中山公园共同研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以中山公园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为例,共开发了三类六门课程,分别是:思政课——《我心中的“少年中国”》;科普类——《学会公园观鸟体验》《郁金香导赏》《古柏保护知识讲解》;文化类——《北京社稷坛》《以柔克刚的木质结构》。
在不同时间段,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中山公园学习不同的课程。每年上半年,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到中山公园画梅花;在科普老师指导下用双筒望远镜学习观鸟,了解鸟的种类和行为;科普老师讲解郁金香的栽培历史、文化、类群以及独特有趣的习性;中山公园的工作人员也会走进学校给全校学生讲解植物特性,教孩子种花,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心。每年下半年, 孩子们来到中山公园, 实地参观社稷坛和社稷文化展,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讲授社稷文化的起源、明清北京社稷坛的建筑及祭祀礼仪等内容,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了解社稷文化精髓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讲解古建筑,使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感受一榫一卯间凝结的中国古韵之美。中山公园内有很多古树,带领孩子们学习古树历史文化、分布和保护措施,树立保护古树和生态环境的理念。到了银杏叶飘落的季节,组织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学习制作叶画,分享展示制作成果。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我校的小学生变身“小小讲解员”,来到中山公园为参观游客讲解来今雨轩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学校和中山公园综合开发主题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丰富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践体验,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图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的京昆社。新华网 毕尚宏 摄
新华网:学校有哪些方面的学风建设?在教育学生方面,最注重什么层面的培养和提升?
张洁:学校按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勤学善思、勇于创新、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风,在教育学生方面,我们最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格的培养和提升。
在课堂上, 我们通过营造愉快的氛围、培养良好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供思考空间等做法构建能够让孩子喜欢、全身心投入、高效率的课堂,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活学。同时,精心设计课程,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将学校课程整合为了三大板块:文化基础类课程、自主发展类课程、社会参与类课程。构建多元文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发展。
文化基础类课程为国家课程,在保证学时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数学学科上开展智慧数学活动,围绕古代计时方法、长度和质量单位、农历、七巧板、轴对称等内容,挖掘数学史料,学习数学文化,培养数学思维,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自主发展类课程主要是课后服务拓展类课程,通过开设书法社团、舞蹈社团、手工社团、合唱社团、科技社团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参与类课程主要是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学雷锋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特色教育五大主题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
当然,作为附小,我们聚焦小初衔接,加强贯通培养。例如让教师体验初一试卷,探寻知识的衔接;召开教师座谈,思考小初衔接途径;通过请毕业班学生走进中学、举行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获得适应中学生活的锦囊妙计,即培养强大的心理、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优秀的学习习惯。
图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的课堂教学。新华网 毕尚宏 摄
新华网:此次被列为“小而美”特色学校,学校确立了怎样的发展目标?从校园环境到教学质量,从校园文化到活动空间,学校将迎来哪些崭新的变化?
张洁:学校被确立为“小而美”项目校后,得到了区领导和教育两委领导们的极大关注,学校建设也得到了各部门的有力支持,学校干部教师受到极大鼓舞。作为学校的校长,我心目中的“小而美”学校应该是精美、精致、精进、有品质有内涵的学校。具体来说就是,校园精美、别致有内涵;师生精致、进取有活力;学校精进,有传承、有特色、有品质、有创新。因此,我们会向着这个心中向往的目标去努力。
经过三年的项目实施,相信学校在各方面的协调努力下,学校硬件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操场得到改造,风雨连廊贯通校园每个角落,教室窗明几净,300年的古建筑再现真容,卫生间不足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活动场地进一步增加。从环境方面而言,校园文化韵味更浓,以传统文化为主基调的墙壁文化、院落文化、景观文化将与古建筑交相辉映,突显古风雅韵,让学校更加优美、雅致。同时,教学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借助外部教育资源,苦练内功,加强教师校本研修;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促进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变革;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课内课后统筹规划、校内校外相互补充,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此外,增强学生活动体验,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研究和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品行能力进一步涵养。届时,学校文化特色将会更加凸显,校园氛围更加充满活力!
图为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二年级一班的班级合唱活动。新华网 毕尚宏 摄
新华网:目前学校的“小而美”建设处于什么阶段?取得哪些初步成效?
张洁:目前“小而美”项目处于三年实施中的第一年,正在持续推进中。
硬件方面,教委聘请的马岩松大师工作室的设计师及教委基建部门领导多次入校实地踏勘,结合学校实际及需求对校园改造进行整体设计,已经设计了两稿,还在完善中;区长协调会后,区园林部门、供电部门、西长安街街道相关单位领导也已入校调研,协调解决校园改造中的电箱移位、伐树绿化等问题。
软件方面,学校重点做了三项工作。第一,学校按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在“多元文化启智润德”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立足“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校本研修文化,有序推进干部、名师梯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如何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自驱力?我校引入北师大项目学习课题组的专家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研修坊,以“专注、合作、自我驱动、创新、乐教乐学”的五大优势为新时代的课堂带来了活力,在落实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下,我校从项目式学习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效果。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校本研修活动,拓展了教师的新思路,让创新的种子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第二,以六年级英语学科教学为试点,在教委帮助下,学校引入数智研究项目。通过“智慧笔”,提高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水平。课前,帮助教师轻松获取精确的数据,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课中,通过“课堂问诊”和多种形式的互动,收集学生作答表现等课堂素材,帮助老师诊断学情;课后,收集学生作答过程中数据和结果性数据,帮助老师面批指导和个性化辅导,并且根据学生作答数据形成错题本,帮助老师分层布置作业和精准教学。通过平台的功能,帮助老师进行阶段性评估,从而改进教学,做到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实时了解教学情况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课后服务引进首师大资源,开展定向越野活动。本学期,首师大环资学院和我们学校“手牵手”开启了一段极具趣味的“探索地图奇妙之旅”。每周二下午,首师大的授课教师走进我校课后服务课堂,为学生讲授世界地理小常识,学习世界地图。邀请同学们把曾经旅行去过的地方标注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他国家的风景与人文及祖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在讲授知识时,加入了较多有趣的互动游戏环节。例如,通过环球美食与美景之旅,让学生认识各个国家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我校与首师大环资学院的合作,弥补了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的不足,为我校课后服务选择的丰富性提供了师资硬件保障,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