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潘红宇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杨淑君、阳娜、余佩璇)夜幕降临,青砖墙面上升起一轮圆月,璀璨星空下满载货物的驼队缓缓走过……古老墙面与灯光投影交相辉映,仿佛将人带回千年前的京西古道。
视频制作:余佩璇、孙庆(实习)
这里是位于京西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走进这条有着千年历史的驼铃古道,原住民生活气息饱满,游客纷至沓来,静谧与活力交织。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城西石景山区模式口村。模式口村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刀石而闻名,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村西隘口为京西古道的必经之路,旧时街道商贾云集,村庄生机盎然。经过近几年的修缮改造,这条古道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座新地标。
“街区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根据不同院落的特点进行微改造。”北京石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斌介绍,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由政府主导、国企运作、专业化团队运营,目前整个街区已经由2021年开街时的“五景七院三十铺”,发展为15处公共空间景观、30处精品文化院落、100余家商铺。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街景。新华社发
1500米长的街区文物古建“扎堆”,有法海寺和承恩寺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田义墓)和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2处市级文保单位,见证了这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由模式口北街上翠微山,距今近600年的法海寺安静地矗立在半山腰。山脚下,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游人如织。展厅内4K高清显示屏上3米多高的水月观音像端庄慈祥,披纱薄如蝉翼,极富美感。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运营总监刘会雨介绍,游客可以通过高清巨型显示屏、360度立体环绕落地球幕、全通道沉浸式光影秀等,“身临其境”欣赏法海寺壁画。
“艺术馆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法海寺壁画‘活起来’。”刘会雨说,在做好数字化展陈的基础上,艺术馆还通过举办文化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希望与公众一起更好地探索、发现、保护、传承好中国古代壁画艺术。”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街景一角。新华社发
不仅历史文物“活”了,街区上不少曾经破旧落寞的古旧院落、墙垛遗址也以新样貌再现活力,众多文化咖啡厅、特色民宿和精品书店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从街区东口往里走不远,便会邂逅一座古朴与现代元素并存的书店——京西书局。在模式口街区更新改造中,把周边变电站、水泵房、公共卫生间进行统一整合规划,通过集约减量、有序梳理、有机利用,打造了这处百姓生活驿站小微公共空间。
“京西书局地处第一过街楼旧址,以经营书籍、咖啡、简餐、文创产品为主。”京西书局店长左艳艳告诉记者,“很多人会在下班后来这里享受一段悠闲的阅读时光,书店为当地公共文化空间增添了新亮点。”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京西书局。新华社记者 阳娜 摄
漫步街区,还能发现很多惊喜。民国时期的“恒德成布店”,临街店面依然保留着一个世纪前的模样,内部却改造成了艺术文化体验空间;核心地段的一处危房改造成传扬茶文化的“乘之堂”;古时驼队休憩的水井周边,如今成为可供居民纳凉、聊天的小广场。
家住附近的蔡万香常来模式口逛逛,对这里如数家珍,“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浓烟火气,总是吸引着我。”
“街区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与丰富多样的现代元素交织融合,带给公众时空穿梭的全新体验。”张海斌说,目前街区焕新还在起步阶段,未来还将继续统筹规划,引入文艺演出等更多新元素和新业态。同时加大对当地历史文化和居民烟火气的保护,让文化传承与释放活力同步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