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题:“洋美猴王”东游三十载取京剧“真经”
新华社记者时艺菲、任垚媞、王健
“想俺老孙也算天地间一尊神佛!”北京梨园剧场内,一位化着猴妆、身披戏服的京剧演员一开腔,便是一口纯正的京腔京调。若不是戏妆只化了半边脸,谁也想不到这位“美猴王”是个“洋面孔”。
格伐·博拉赞生在伊朗,长在英国,拥有英美双国籍。他表演猴戏在京剧圈里早已小有名气,他出演的《闹天宫》获得了1999年国际京剧票友大赛最高奖项,被票友们亲切地称为“洋美猴王”。
“我在京剧中看到了所有表演艺术形式的融合。”在北京京剧院的练功房里,格伐向记者讲述了他与京剧30余年的情缘。
1993年夏天,格伐在伦敦的一家音乐厅里观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京剧《打焦赞》。那时,北京京剧院来到英国巡回演出。演员谢幕时,他泪流满面。“我完全被征服了。”
格伐那时是一名动画设计师,对表演、舞蹈、默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充满了热情。但他说,在观看京剧时,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
随后,北京京剧院到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剑桥演出,格伐都一路跟随。很快,他便和剧院的演员们打成一片。格伐找到京剧院带队团长京剧大师王玉珍,向她表达了自己对京剧的痴迷,并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到中国学习。
一个月后,格伐收到了来自北京的邀请。他只身前往万里之外的中国,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学艺。
当时的格伐已年过三十,却要每天在学校和十多岁的孩子们一起练习压腿、踢腿、下腰等基本功。训练难度很大,格伐刚开始身体吃不消,经常是医院、剧院两头跑。掌握汉语也是一个难题。吃饭、洗澡、走路、骑车,甚至做梦的时候,格伐都在不断地背唱词。
困难并没有磨灭格伐追梦的决心。在学习武生两年后,他开始学习一出对他意义重大的新戏——《闹天宫》。
1996年,在经过半年的艰苦训练后,格伐正式登台表演孙悟空,从此开启了他“洋美猴王”的演艺生涯。30年来,格伐让许多国际观众了解并喜爱上了孙悟空这个角色。
“我在土耳其的小侄子对孙悟空也着了迷,他还自学了猴戏。”格伐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他手机里的视频。视频里的外国小朋友一招一式模仿得像极了。
说到孙悟空这个角色,格伐来了劲头。“孙悟空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很宝贵的。”
“我也演过武松和林冲,但是我看起来就长得不像他们。”格伐笑道。“我扮孙悟空,大家就都相信。所以‘美猴王’是我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为了让外国观众理解京剧唱词的内涵,格伐萌生了一个想法——直接用英语唱京剧。
基于剧目本身的韵律,格伐把京剧唱词翻译成英文。这样,英语母语者既能更好地理解情节内容,又能充分领略京剧的魅力。
1999年,格伐在北京工人俱乐部表演了第一场全英文的《闹天宫》,许多驻华外交官前来观看。剧院的老板跟格伐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停车场停满了挂着外交牌照的轿车。
同年,格伐带着英文版京剧《闹天宫》参加了国际京剧票友大赛,成功斩获最高奖“金龙奖”。从那以后,“洋美猴王”的名号越来越响,格伐也开始将这一作品带到美国、英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巡演。
“中国的历史和音乐非常丰富,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有些陌生。”格伐说道,“如果能将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用京剧表演出来,肯定能更好地引发他们对京剧的兴趣。”
格伐将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改编成京剧,在国际舞台上表演。美国和欧洲观众都十分熟悉的提泰妮亚和奥伯龙也化上京剧妆容、穿上京剧戏服。“这些外国观众瞬间就感受到了其中的中国元素,也更容易融入其中。”格伐说。
格伐认为,做好京剧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那些对中西方的文化和历史都熟悉的人来搭建交流的“桥梁”。“我希望将自己在戏剧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多元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为观众创造更具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艺术体验。”
为了表彰格伐在弘扬京剧、中西跨文化交流上的重要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2014年向他颁发了“长城友谊奖”,这是授予在北京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
如今,年过花甲的格伐依然全心投身于艺术创作和京剧传播事业。他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亚洲和中东地区举办讲座传授京剧,并作为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大学的客座教授,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剧院、校园开办研修班,现场指导教学。
“向世界传播京剧是我过去30年一直在做的事。这既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使命。”格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