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赵旭、王秋韵)在北京小学的科学教室,一名学生头戴轻巧的脑电接收设备,全神贯注地凝视屏幕上的荷花,随后慢慢闭眼深呼吸,荷花竟随着逐渐沉静的心绪缓缓绽放。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这所学校“双脑赋能探索空间”里寻常的一幕。
近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期间,这个融合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的科学空间,吸引千余名教育界人士前来参观,也为思考如何借科技力量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科学教育加法”,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样本。
“双脑”,意指天然的人脑与“人工智能脑”,二者有机融合与协同,正是这个探索空间的核心理念。该空间由北京小学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项目共建。北京小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团队及国内多家权威机构携手,将高深的实验室科技,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触、可玩的互动体验。
空间以“认识脑、促进脑、保护脑”为主线,旨在帮助师生了解脑科学前沿,通过探索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漫步空间,科技感与趣味性扑面而来。在“放松我的脑”区域,“意念荷花”项目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身心放松与脑电波变化的关联。当孩子尝试静心,脑电信号便驱动荷花绽放,这种即时反馈成为学习情绪调控的绝佳工具。
更具挑战性的“意念移物”则考验着专注的稳定性。学生需集中精力“想”着移动杯子,一旦走神,杯子便会坠落。这不仅是游戏,更是对专注力的持续训练。
“探秘前沿科技”区的“意念打字”让学生们惊叹连连。体验者佩戴着拥有16个信号采集通道的脑电设备,在脑海里想象书写某个字母,屏幕上就会同步出现该字母。“脑中所想,即刻可见”成为现实,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想象。
孩子们在互动中不仅学会了如何科学地“使用”自己的大脑,提升专注与协作能力,更在实践中将内化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创新动力。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说,这场探索的意义远超一个充满新奇设备的空间本身,它预示着教育正从传统的经验传授模式,迈向基于科学证据的精准化、个性化新阶段。当教育者能够更深入地“读懂”孩子大脑的学习与思考机制,“因材施教”便有了更坚实的科学基础。
所有科技手段的最终目的,并非追求技术的炫酷,而是能否真正助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脑机接口在这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采集器,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情绪、发展认知的友好伙伴。它启示我们,教育科技的赋能,成效的评估终须回归到‘人’的本身——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李明新说。
脑电波的每一次跃动,都是思维的起舞;人工智能的每一次介入,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脑的潜能。孩子们在这里埋下的科学种子,或将长成支撑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