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民工京城求职实录

策划: 杨青、李煦
采访: 李煦、翟烜 岳瑞芳 尹健 潘滢 朱志国 史建婷
摄影: 李文

编者按:

  正月十五之后,大批外地民工来京寻找工作。这些人大多满怀希望,不少是首次踏入京城。如今时间已过十天有余,他们的愿望落实了吗?在这场博奕中打工者和用人方的所思、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供求的双赢?

  农民最终融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为大势所趋,北京又是国内民工集聚较多的大都市之一。为此,新华社记者27日分兵出动,深入到选择北京火车站、月坛公园、北京市劳动服务职介中心等民工集聚地进行实地跟踪采访。记者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外地民工在北京求职的艰难,也捕捉到了打工者与用人方的所思、所求。

  我们力求通过报道在打工者和用人方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理解的桥梁……


刘东华:“找工作还是要到正规的职介中心”

  “找工作还是要到正规的职介中心。”山东菏泽农民刘东华由衷说到。

张贵胜: “光有手艺还不行啊”

  “看来光会做还不行,还要有更多文化知识啊。”原河南宝丰县某建材有限公司职工张贵胜说。

母春国:“我来北京找工作,但不知道能干啥”

  从明天开始,母春国就要开始他在北京的打工生涯了,但究竟能挣多少钱,从事什么工种,都还是个未知数。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母春国顾不上想那么多。他说:“只要到时候能拿到钱不白跑一趟,就知足了。”

张志军:艰难的“寻工8小时”

  记者早上8点就赶往北京市西城区的月坛公园,在公园内的人才交流中心与前来寻工的外地农民工一起,亲身体验了艰难的 “寻工8小时”。

朱志国:“我又来了,但工作越来越难找”

  去年,朱志国转了整整3个月才找到一份开车的工作。 “当时我发誓以后再也不来这儿了,”24岁的小朱苦笑着,“没想到现在又来了。”

刘小伟:“能帮我找个活干吗?我只剩下10块钱了!”

  刘小伟,25岁,来自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农村。他已经记不清来这里几次,只知道到了明天,他就整整一个月没有找到工作了,而且身上只剩下10块钱。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10)65132992 广告:(010)6522319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18号 邮编:100006 E-mail:bjpd@xinhuanet.com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